第121章 第一百二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因为这个谣言, 李贤相当惶恐。
这个时候武后又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让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后面母子二人又有了多次冲突,最终在李贤被卷进明崇俨案时, 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 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李贤也因此被废,最后在李旦继位后不久,便被酷吏丘神勣逼令自杀。
李贤最终未能幸免, 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了,有着这么一个悲惨太子,古人是不会放过武则天的。
于是虽然千百年来, 关于李贤的死莫衷一是,可是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
不过也有现代学者认为,李贤之死与武后无关, 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
当然, 无论是哪个原因都好, 其实李贤之死本质上还是死于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 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多了去了,没道理这里因为是母子就要特别被人注意提及。】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当然了,不是说这种帝王家为了皇权枉顾亲情的事情是好事或者不能说什么的,
我只是觉得, 身为一个人,对这种事情还是要公平以待的吧?
怎么骂女帝的, 就应该怎么骂男皇帝。
相比武则天被骂的乱七八糟的,她孙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事情就鲜为人知了。
实际上就算是把死因不明的李贤算上, 武则天真正弄死的孩子也就这么一个,李隆基显然要残忍多了吧?
可问题是,人们在谈论李隆基的时候,往往会惊叹于开元盛世的光辉灿烂,惋惜于安史之乱的人间炼狱,
他的粉黑都希望他早死,但实际上并没有对他这个杀子的行为进行批判。
这不是很不公平吗?大家时代其实也都差不多。】
李昞:【……安史之乱?人间炼狱?】
他的关注点倒是没有在一日杀三子上。
虽然都是他的后代,但是后代一多,数量也就麻木了。
比起帝王的孩子们,他更加关注帝国的命运。
【稍等,说完武则天,很快就到李隆基了。】陈曦安抚道。
李隆基:!!!
不论是哪个时代的李隆基,都神经紧绷了起来。
没登上皇位的开始担心如果天幕对自己评价不好,他还能不能成为皇帝;
登上皇位的有些疑惑,自己现在做的挺好的,为什么喜欢自己的人会想让自己死?而且安史之乱是什么,听起来好像很麻烦,现在准备还晚吗?
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听着就开始潸然泪下。
如果他能早点知道此事该有多好,他就不会听信安禄山那个狼子野心的乱臣贼子之言了!
其他在李隆基之前的李唐皇帝们,甚至是武则天也都很着急。
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江山风雨飘摇,可是他们也知道他们着急没用,也还是只能看着陈曦来说。
陈曦也并没有因为这个打乱自己的节奏,继续道:
【可能是生前面两个儿子耗尽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优秀值,后面的两个儿子就比较平庸了。
尤其是李显,有些时候颇有些愚蠢的味道。
从他那句让自己的岳父来当皇帝也未尝不可就能看出来,自己父母的那点政治基因是一点没遗传给李显。
有这个觉悟,你怎么不让自己的母后来当呢?
一个当了天后几十年,和天皇共治天下的人,不比自己这个能力不明的岳父来的厉害吗?
单纯就血缘关系来说,也明显是自己的母后更加亲近吧?
所以李显没当了两天皇帝,便被武则天废黜了,也白瞎了他父皇李治让其灵前继位的一片苦心。】
【其实从让李显灵前继位这点也能看出来,李治对自己这个皇后,其实是不太放心的。
因为皇帝继位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那不是先皇帝死后,新皇帝就能立马登基的。
做出这个决定,李治恐怕也是担心在李显守孝的过程中,武则天会做出什么夺权的举动。
皇家夫妇,爱情在他们看来永远都是排在最后的。
国家的稳固、权力的稳定和利益的衡量以及种种种种,这些可比爱情可重要多了。】
【不过很遗憾的是,李治并没有想到,李显这个儿子承担不起来他的厚望,拉胯的一塌糊涂。
但是在将李显废黜之后,武则天并没有第一时间自己登上皇位。
因为时机还不到。
虽然她已经能够权力大到左右皇帝的人选,可是这个人选也是在李唐皇室之中选。
距离她自己登基称帝,还是很遥远的。
以女子之身,目前为止,在封建社会做到的最高成就还仅仅只是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称帝的。
哪怕是在对女子相对宽松的汉唐,要打破这个壁垒,也是比登天还要难的。】
【其实在武则天之前,也有很多优秀的女子,是站在了这临门一脚上的。
比如说西汉的吕雉吕太后,东汉的邓绥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
只可惜,这些太后们站在历史的选择点上的时候,还是被封建社会的男权至上给吓退了。
从武则天给李治写的情诗上就能看出来,她是个富有诗书的人,自然也知道这些太后失败的原因。
所以为了能够登基,她其实还在做着准备。】
【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刚刚武家先祖说的时候略过了的一个人,也是武则天被后世诟病的一个重点。
薛怀义。
也就是武则天的第一任男宠。
情人并非是男人的专利,当一个女人的权利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有人像对待男人一样对待她。
男女这个时候只是一个阶层,而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性别了。
薛怀义,一开始叫冯小宝,便是高祖女儿千金公主给武则天推荐的一个男宠。】
【然后武则天在这个问题上,和很多男皇帝犯了同样的错误,
那就是对自己宠爱的情人给予过度的权利。
薛怀义此人能说会道,身强体壮,很是会讨武则天的欢心。
所以为了捧自己的这个小情人,武则天也交代了很多事情让他增光添彩。
其中他做的比较好的,大多是给武则天造势的。】
【比如说薛怀义带领了一群和尚,在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找到一部《大云经》,经里记载女主统治国家,最后成佛。
这就是名正主顺地为武则天当皇帝提供了经典依据。
但是薛怀义并不止于此,为了普及《大云经》,他又带领一帮和尚炮制了解释经典的《大云经疏》,
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经文加以演绎阐发,并和当时流行的弥勒信仰结合起来,
称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弥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统治。
此举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助她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除此之外,薛怀义还为武则天监造明堂、监修白马寺等。
——武则天是挺喜欢大兴土木的,明堂、天堂、九鼎等等。
不过其中很大的一个作用,也是用来宣告她的威严和主权。
谁让她是女子呢,在这个时代,就算是真的登上了最高的位置,也还是有许多男人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诋毁她。
做得再好也一样。
而古人又封建迷信,所以她也只能做出来许多神迹,来表现自己的正当性。
这恐怕也是武皇陛下感到无奈的一点。】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武则天只是任人唯亲了一点,还并不算是如何荒唐。
但她对薛怀义的宠信也明显超过了这个层次。
在冯小宝得宠的时候武则天还并不是皇帝,只是太后,所以她也不能太明目张胆的和冯小宝约会。
于是她让冯小宝剃了头发,伪装成僧侣,又改名薛怀义,与太平公主丈夫薛绍为一族,并命薛绍认小宝为季父。
出入宫内乘着厩马,以中官侍从,武氏诸王及朝官见之以礼相让,称其为薛师。】
武士彟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李昞则是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要知道,这个行为对每个男人来说,可都是不能理解的。
他们可以找女人,找几个,怎么找,怎么宠,都可以,但是相反过来那就不行了。
老祖宗们别看是死了一回,比生前是开放多了,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开放到能这么快接受的程度。
【薛怀义自诩受宠,横行霸道,不守法度。
白马寺落成之后,他成为寺内主持,于是也带着寺中僧人仗势横行。
右台御史冯思勖屡劾薛怀义不法,被薛怀义随从打成重伤。
之后武则天又多次给薛怀义立功的机会,比如在天堂完工后,封为薛怀义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永昌元年五月,突厥犯边,武则天命薛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军抵御。
他领兵北行至定襄郡大利县的紫河,未遇见突厥军队,在单于台刻石记功而还。
武则天加授他辅国大将军,进右卫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柱国,赐帛二千段。
长寿二年,突厥再次犯边,武则天又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两位宰相当他的幕僚,率领十八位将军出征。
因突厥自行撤兵,薛怀义未行。
武则天称帝后,薛怀义也因《大云经》成为武周建国的大功臣,官拜正三品的左威卫大将军。】
【是的,就和一般的男人一样,武则天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年轻男人时,也是没什么自制力的,只想把最好的都给他。
帝王的爱很容易让人迷失理智,薛怀义又是个根上就不怎么样的,很快也自大了起来。】
第122章 第一百二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薛怀义很快被帝王的宠爱弄得迷失了理智,
当然,也或许是他根本没什么理智。
在武则天登基之后,薛怀义便厌倦了陪伴武则天, 便大部分的时间在白马寺,
和人在洛阳横冲直撞, 故意碰瓷洛阳百姓,躲闪不急的马上就被他们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扔在路边,扬长而去, 根本不管别人死活。
而且薛怀义其实是很介意自己的头发被剃成了光头的,于是见到有头发的人,尤其是道士就特别嫉妒非常, 非要把人家抓来剃光头。】
【这些武则天都容忍了,便让薛怀义开始膨胀起来,觉得自己就是武则天的真爱了。
于是他接下来的举动就更加离谱了。
比如在出征突厥期间, 李昭德以宰相的身份充当薛怀义的幕僚,
因为一言不合, 薛怀义挥拳便打,李昭德也只能惶惧求饶。
而且因为武则天登基之后男宠变多, 薛怀义不再是那个被独宠的,为了争宠,他甚至火烧了天堂和明堂。
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出来的恢弘建筑,就在一个男人小心眼的争宠之下付之一炬, 不得不说一句可惜。】
男人, 小心眼,争宠。
这几个词分别听起来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合起来怎么就感觉怪怪的……
男人们多少有点别扭。
【其实在这里,真的想要跟所有帝王的宠儿们说一句:
与其在那儿考虑皇帝们到底喜不喜欢你, 还不如趁着他们宠爱你的时候多往手里捞点东西。
物质是永恒的,感情是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的。
你能因为美貌或者帅气得到皇帝现在的青眼,就会有人因为更美貌或者更帅气得到皇帝新的青眼。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皇帝是真的恋爱脑,前面过尽千帆,再看到一个人之后就非她不可了,但是这个概率在皇帝的数量之中有多少,懂得都懂,也就不需要我强调了。】
听了这话,各朝各代帝王的男宠女宠们,但凡带点脑子的就都开始思考起来了。
帝王之心莫测,帝王之爱也是飘忽不定的。
他们自然不会觉得皇帝会对自己有多么特别,他们是受宠,可谁有能保证自己一定受宠呢?
还不如趁着现在给自己多捞点东西,哪怕是日后没有了帝王的爱,也能靠着这些活下去。
不过很快陈曦便话锋一转:【当然,适可而止的捞点东西,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人可能还是能得到一个好下场的,
但是像薛怀义这样嚣张跋扈,恨不得把“皇帝宠爱我”写到脸上,上得罪王公贵族公子王孙高官大臣,下得罪平民百姓穷苦大众,天老大皇帝老二他老三的,
那恨他的人就太多了。
其实等他失势了都不用武则天来收拾他,等着收拾他的人多得是。
于是在火烧明堂半个多月之后,薛怀义便被杀了。】
【关于薛怀义的死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被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宁暗杀,一种是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乳母张夫人率领壮士暗杀,一种是被太平公主与武攸宁共同谋杀,
还有一种,是被武则天直接下令杀掉,因为她要祛除男宠,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薛怀义自己多行不义,还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是个男宠,最后走到武则天都不愿意庇护的地步。
那除了去死,他还有第二条路吗?
没有。】
这些话出来之后,那些起了歪心思的人们都冷静了一下。
现在折腾折腾好像是不错,但是如果真的会这么惨,那他们还是掂量一下吧。
【除了薛怀义为武则天造势之外,还有其他人也在做着这个工作。
比如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
他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武则天当皇帝的人,倒也不是因为觉得武则天能干的很好,比李家的皇帝更好,
而是单纯的觉得,武则天能让他们几个沾光罢了。
毕竟看武家这些人的资质,可能最上限也就是个武士彟了。】
说完,陈曦也意识到自己情绪上头的时候说的话好像有点过于攻击力强了。
看不到的还好说,主要是武士彟还在旁边呢。
想到这里,陈曦歉疚的看了一眼武士彟:【……咳,我的意思是说,武家的男人们都有点太不争气了,不知道提高自己,只知道依靠女人。】
武士彟:【……】
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不是滋味,但是他想了想,确实是这样。
【老夫那几个儿子……
加起来可能也比不过曌儿一个手指头,陈姑娘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
说到这里,武士彟还冷笑了一下,【更何况那几个逆子们,不知道友爱继母和妹妹,反倒是在老夫不在的时候欺负她们孤儿寡母……
就知道这些的,能有什么出息?】
陈曦竖起了大拇指:【武家先祖的觉悟是真的高,
只知道欺负女子的男的,那确实是没什么出息。
一般真正有出息的男人,要么是在战场,要么是在职场,谁会折腾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呢。】
【说得好!】嬴稷是第一个捧场的。
【返回来说,正因为他们自己不太行,所以看到自己的姑姑武则天很行的时候,当然是想要走小路了。
所以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然后说该石是在洛水中发现的,献给武则天。】
说到这里,陈曦又看了一眼武士彟。
后者刚刚可是把那白石说是武承嗣找到的,现在她直接戳破了是自己做的……
【当然了,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了伪造自己是天命所归,来编一些一听就很离谱的话出来,
比如刘邦说自己是母亲和赤龙感而降世的,
比如李渊说自己有三乳,
这些还都是男人为了登基称帝呢,武则天一个女人,不同样弄出些神迹来,又怎么能忽悠普通人呢?
这些行为,虽然是由不同的人做出的,但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给武则天登基造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皇帝,乃是武则天和李治最小的儿子,李旦。
李旦此人,虽然比不上自己的两个当过太子的兄长,但是比自己当皇帝的哥哥李显是聪明多了。
他这一生,两登帝位,三让天下,可以说是位“千秋让皇”了。
李旦本人亮点不多,甚至十分胆小,但是唯有一点可以称赞,那就是很有自知之明,
知道如何明哲保身。】
【在李旦登基之后,武则天吸取了教训,虽然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儿子改年号,立后,立太子,
但是她是将李旦直接软禁在宫中,当了一个傀儡皇帝。
李旦不光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
甚至在徐敬业起兵谋反之后,宰相裴炎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斩首。
这个时候的李旦充分吸取了哥哥李显的教训,不仅没有着急封自己的势力,而且还在垂拱二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的时候,
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
武则天相当满意自己的这个儿子听话和识趣,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但是李旦也知道,自己的母后是不甘于此的,
尤其是在垂拱四年,武承嗣所奉上的天授圣图之后,武则天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当时,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
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
李昞:【……】
虽然都已经是自己后代的后代,再加上他已经死了很久了,对后代的事情他也看得比较淡了。
又不是皇帝,又没有建功立业,死几个就死几个……
但是这是死几个吗?
【其实后世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武则天在掌政期间,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她为什么还能以皇后之尊和李治合葬。
难道真的没有人把她除名吗?】
【就是说,这女人简直比吕后还狠!】
嬴稷却有不同的看法:【按照寡人来看,恐怕未必吧?】
嬴稷看了一眼赢子楚:【子楚,你觉得呢?】
赢子楚微微点头:【不错,若是孙儿的话,恐怕会十分开心有这样一个奶奶。】
【为何?这可是把你们的族人都杀了啊!】刘煓也有些不理解。
【但是她的嫡子被留下了啊。】赢子楚道,【日后这皇位无论怎么争,都是武则天这一脉的,跟其他的李唐皇室可是没什么关系了。】
陈曦点头:【不错,尤其是唐高祖李渊,他在没事之后,就是生孩子了。
不说女儿了,就光儿子,在李唐建国之后,李渊就一口气生了十七个。
这个数据再分散开来,可想而知到了武则天那个时候,到底有多少李唐的皇亲国戚了。
这还都没出了太远的血缘关系呢,真要折腾的话,这些人可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说实话,按照李显和李旦的这个个性,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如果没有武则天这一波一波的把李唐皇室屠杀了个七七八八,
之后皇位还会不会回到两人手上,那可是个未知数了。
就凭这一点,你觉得那些皇帝们对武则天有没有感激呢?】
按照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好像也确实是明白了一点。
【再加上当时主持武则天葬礼的人是她的儿子,她已经进入乾陵入土为安。
后面的皇帝也都是两人的后代,就算是想要折腾武则天,总不能打扰高宗李治的长眠吧?】
第123章 第一百二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智的过分了, 但是确实又很有道理。
【而且武则天和李治执政期间,不说比肩贞观,却也是有着相当程度的评价的。
在李治统治期间, 被称为永徽之治被称为有贞观遗风,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 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两人的统治期都是大唐国势的上升期,所以是有民心所向的。
其实说实话,普通百姓一般时候是没时间去看上面的皇帝是男是女, 是姓李还是姓刘的。
甚至过得好的话,他们不会关心到底是男还是女的。】
就算是朱世珍听到这个话,心中也是很赞同的。
虽然他现在一直在对女子表示一种不屑, 但是这是他死了。
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折腾着生活的事情,要养孩子, 养老婆, 还要给地主交粮……
说真的, 哪有时间去管上面的皇帝是男是女啊?
甚至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他们其实也管不太过来。
因为他们活的实在是太苦了。
【在这一系列的准备都做好之后, 载初元年众人开始请求武则天登基。
先是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
然后是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 李旦基本上已经是被逼到梁山了。
这皇位他想让也得让, 不想让也得让。
所以李旦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
后世还有好多人表示, 孩子跟谁姓不重要,其实从这里就看出来了, 如果不重要,那李旦为什么在这里表示要随母姓?
这不也代表了,李唐皇室向武周皇室的一个过度吗?】
【在李旦上书后不久,群臣奏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
武则天方准所请,于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属籍,
李旦被降为皇嗣,复名为“轮”,赐姓武氏,称“武轮”。
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
改置社稷,改旗帜尚赤。
十二日,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这一切结束之后,武周就正式成立了,武则天也终于从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
【但是和所有的男皇帝在改朝换代之后不同,武则天面对的东西要多很多。
一个是因为武周并非是在李唐衰败之后,李唐还是人心所向的,而并非是其他朝代走到末期,风雨飘摇的,就算是皇帝还行都回不了天,
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武则天是个女人。
所以她需要更加强硬的手腕,和更加突出的能力才能平衡这些反对的声音,压制住流言蜚语。
于是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备受后世诟病的酷吏政治。】
【前面的时候武家先祖也说过,武皇陛下在登基之前,就为了这个太后干政的事情,规定了无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告密的规则,
与之匹配的,便是提拔了一批酷吏。
其中著名的,便有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
甚至是逼死章怀太子李贤的丘神勣也是酷吏之一。
酷吏们一起编纂了一本《罗织经》,如何布置事状,如何步步审讯,如何令其招供,条贯支节,纲由始末均列得清清楚楚,
直接成为了他们的行动准则。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专门设置了不少刑狱来关押反对之人。】
【而且武则天在对酷吏这件事上,是做到了大胆放权的,极为信任。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也是武则天对普通官员的极度不信任。
所以酷吏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编造假话,完全不怕会被发现还是其他什么,
因为武皇陛下对普通臣子的疑心实在是很重。
当然,后面的事情也足以证明,武则天的疑心是有道理的,可酷吏政治还是让人恐怖到提起都觉得胆寒的程度。】
【比如索元礼,胡人也,天性残忍。
索元礼揣摩到武则天的心意,靠告密起家,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受命专审案件,审理“谋反者”。
当时许多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是被索元礼编织罪证,最后入狱迫害的。
他为罗织罪名、屈打成招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宿囚,简单来说就是白天不许人吃饭,晚上不许人睡觉,同时不断制造噪音,再继续逼问搞垮你的神经。
还比如“悬发熏耳”、“仙人献果”等各种招招致命的酷刑。】
【再比如和索元礼并称为“来索”的来俊臣,
其本出身于混混赌徒之家,趁着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造出了告密制度后,
趁着这股东风,先是冤告东平王李续包庇琅玡王李冲谋反,受到武则天的大力赏识后继续变本加厉。
因为来俊臣审理的案件很令武则天满意,再加上为了能让朝中反对的声音平息,武则天就放任来俊臣肆意迫害,前后牵连夷灭了一千多族。
官员生平只要有微小的过错,就被下狱处死。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692年,便是他冤告当朝宰相狄仁杰、任令晖、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卢献等人意图谋反一案。】
【狄仁杰,那可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世对他可谓是推崇备至,就连武则天也相当信任他。
他虽然也是立志于恢复李唐神器,但是对于武则天,也是相当忠心。
尤其是武则天对于狄仁杰可是非常信任的,所以能诬陷这么一个大臣,就可以看出来,来俊臣的胆子到底有多大了。
但是狄仁杰和其他的大臣不一样,非常聪明,他知道武则天一定不会舍得杀掉自己,索性便认下了谋反的事情,最终也只是被贬谪。】
【但是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更何况武则天根本不是一个傻子。
一开始选用酷吏,那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没有办法,
眼看着自己的统治越来越稳定,而酷吏们肆无忌惮在朝廷中掀起恐怖风暴,甚至已经觉得自己权利大到可以左右皇权了。
因为朝臣们不敢对酷吏怎么样,再加上皇帝无限的支持,这就让酷吏们产生了一种狂悖的念头——比如来俊臣,他就觉得自己是可以和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相比了。
他准备诬告太子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联合南北衙共同谋反,希望借此窃取国家权力。
这无疑是对武则天的一种挑衅!】
【要知道,酷吏再怎么让人惧怕,他们手中的权利也是来自于武则天这个皇帝的支持,而并非是来自于他们本身的能力。
换句话说,狄仁杰敢直接认下谋反罪名,打赌皇帝不会因此杀了他,但是这些酷吏一旦有了这样的罪名,根本不会有他们活着的机会。
尤其是他们做事丝毫不留余地,酷刑下去根本不给人活路,得罪的人那是车载斗量,不死不休,
有着皇帝支持的时候尚且没有人敢动他们,但是一旦皇帝的信任失去了,那他们迎来的将是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所以在卫遂忠告发了来俊臣之后,来俊臣想要诬告太子等人一事让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深感恐惧,
于是共同揭发了来俊臣的罪恶,将他关进监狱,有司判处死刑。
武则天表面上犹豫了几天,很快也便定了来俊臣的死罪。
万岁通天二年六月三日,来俊臣在西市被斩首,享年四十七岁。
人们不论是老少都憎恨他,争相去剐他的肉,很快就把他的肉割的丝毫不剩,又用马践踏他的遗骨,致使尸骸丝毫都没有留存。】
说到这里的时候,陈曦忍不住摇了摇头,【什么叫做千人踩万人嫌,这是真实的写照啊。
后世的奸臣们也就只有秦桧在死的时候有这个待遇了。】
秦桧:“……”
不是,为什么要把他跟来俊臣这些千古恶名的酷吏相提并论?
他可从来没有过谋反的心,官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没有半点违逆,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官家的意思来办的啊!
【武则天在得知此事之后,似乎才发觉来俊臣等人是如此的遭人痛恨,感慨道:
“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
百姓们也是奔走相告,纷纷庆祝说:以后睡觉背都可以贴着席子了!
可想而知,酷吏的手段到底有多么可怕了。】
武则天听到这里,陷入了思索。
她手中的酷吏周兴已经在登基第二年的时候就被来俊臣给杀了,现在来俊臣倒是还活着。
可是若是让他死了能有这么好的效果的话……
来俊臣突然感觉到一阵胆寒。
现在他还没有想要构陷太子的想法,不过他也知道,自己有一天是一定会做出这个决定的!
所以现在,皇帝陛下是不是已经开始考虑要提前除掉他了?
来俊臣知道自己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说话的机会了,他连忙上前道:“陛下,臣……”
但是这个时候,朝堂上又有几个是傻子?
皇帝陛下的性格他们很清楚,天幕说她迟早会抛弃酷吏,那就是会抛弃。
而天幕说到这种程度,她就算是想要继续用酷吏,也不会用来俊臣了。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来俊臣都是死定了。
所以思维敏捷的,尤其是太平公主,上前就一脚踹在了来俊臣脸上。
“什么肮脏东西,也敢开口污染了陛下的耳朵!”太平公主嫌弃的扭开了脸,“来啊,给孤拿双新鞋子,脏了。”
武则天满意的看着太平公主。
这才有她武曌女儿的样子!
第124章 第一百二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来俊臣没能说出来话就被太平公主一脚给把嘴踹肿了, 别说是说话了,现在连声音都发不出了。
而且来俊臣也读懂了武则天眼中的含义:他确实已经是被武则天放弃了,还没有任何话了。
他没救了!
【在这个时候, 酷吏的作用基本上也已经被榨干了。
所以武则天这个时候也显示出了一个绝对优秀绝对冷酷的帝王理智的一面,
在酷吏们还有用的时候, 她即便是知道这些酷吏做的事情不妥,但是酷吏们能够稳定她的统治,所以她也大力支持。
在天下大定, 她统治稳固,需要怀柔的时候,
酷吏们也就会被她毫不犹豫的抛弃。】
陈曦叹了口气:【或许因为我是个后世的女子吧, 我更容易共情女皇陛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女皇陛下在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登上帝位之后,众人对她心服口服,
那女皇陛下还会搞酷吏政治吗?
我想恐怕不会, 毕竟女皇可不是只有靠酷吏稳定的民生!】
【因为武则天是从李治头风开始严重时期, 就已经帮李治开始处理朝政了,所以李治朝的事情其实很多也能拿到武则天这里来说。
比如说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的关陇贵族集团, 是武则天和李治一起打击的。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而且因为武则天本人的出身武家,算是庶族出身的商人地主,所以她知道哪怕是士族之中各种资源都更好, 培育得出更好的人才,
但是庶族也并非是一无是处。
所以她会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 扩大其统治基础。
可以说,日后支持武则天称帝的人之中, 有相当一部分便是她提拔起来的庶族。】
【其中有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的制举、策问,《大唐新语》对此记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之后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发展以乡贡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载初二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另外,长安二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当然了,这么多官员从这么多途径冒出来,肯定不可能是所有人都很有能力的,其中有不少滥竽充数的,
但是数量多了,基数大了,其中优秀的人自然也多了。
史书评价:“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被选拔出来的这些贤才不仅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成为重要支柱,
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后来辅佐李隆基成就“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
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
陆贽评价:“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除此之外,帝后夫妇共同执政时期修订的《氏族志》,也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
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
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
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政策也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虽然门阀士族们有所不满,但是他们本身高贵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
不像晚唐时期那样,几乎是直接被冲击了。】
【此外,武则天还承袭了贞观时期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的基本政策。
——当然了,这个是无论哪个皇帝在位,都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政策。
基本上能够平衡得了官员贪污的皇帝,大部分都做的不错,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官员本身的富裕,其实是和朝廷的富裕对立的:
官员本身贪污的多了,自己荷包饱了,但是底层百姓就穷了;反过来也一样。
怎么样维持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就是每个帝王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武则天“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
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其中典型的,当然还是一代明相狄仁杰了,哪怕他一心向李唐,也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了。】
狄仁杰听到这里,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女帝。
她这一次非常沉默,哪怕是刚刚说到来俊臣的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是放任太平公主用近乎侮辱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在此之前都是武周朝炙手可热的酷吏。
仿佛她什么都没听到似的。
而且皇帝过于高高在上,哪怕是狄仁杰站的如此靠前,也看不到毓冕之下女皇的表情如何。
但是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感觉到了自己的视线,女皇的视线向自己的方向投射过来。
“天幕说的对,怀英是我大周的中流砥柱啊。”武则天悠悠的道,“朕相信任何人谋反,怀英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狄仁杰心中闪过一丝惭愧。
倒不是因为武则天的这句话,而是天幕所说,他乃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人……
而他呢?虽然确实是为武周做事,可是他也一心向着李唐,时时刻刻想要恢复李唐神器。
对这位女皇陛下,他算是辜负良多。
“臣……惶恐。”
说着,便是一个大礼。
武则天给了太平公主一个眼神。
太平公主也没有辜负自己母后的厚望,连忙下来扶住了狄仁杰。
“狄公这是做什么,突然行此大礼。”
狄仁杰看着太平公主的脸,又看了看太子殿下,长叹了口气。
看来,这位是比太子强多了啊……
*
【除此之外,武则天也学习了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特点。
在李治让武则天开始参与政事之后没多久,武则天便献上建言十二事,
这是武则天想到的富国强民的十二条政策,该政策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着想,为他们争得利益,赢得了绝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拥护。
其中有“广言路”、“杜谗口”,所以在垂拱二年三月,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百姓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搞过酷吏政治不假,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别看酷吏政治的时候,人们每天都人心惶惶的,但是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你看骆宾王怎么骂武则天,后者还要感慨一句,人才流逝是宰相的过错就知道了。
所以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言十二事中还建议“劝农桑,薄赋役”,所以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的。
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
而且在农业这方面,武则天是很注重科技的,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所以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也就是李显逼迫武则天退位的那一年的615万户。】
李显:!!!
他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现在的他甚至还没有回到宫中,还是他的庐陵王,天幕上说他是日后的皇帝,那也就是说,现在他那个当太子的弟弟还是要让位给他。
但是很快李显又反应过来,天幕说陛下是被逼退位的,也就是说……
李显往后退了两步,两股战战,几乎不知道要怎么办好了。
陛下虽然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是心狠手辣,为了争夺帝位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现在她如果提前知道了自己日后会逼她退位……
会怎么做?
李显不敢想,他现在只想要收拾包裹带着妻儿跑路!
只是……
这普天之下,他能跑到的地方,难道他的母亲就找不到了吗?
更何况,虽然他现在还是庐陵王,可是他身边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自己母亲派来的?
他只能等死了吗?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显这边慌得要命, 武则天看着天幕倒是冷笑出声。
看不出来,这个唯唯诺诺什么都不敢做,对自己的岳家脑子进水的家伙, 居然会有如此胆色,敢逼宫?
若是真的, 武则天还能高看他一眼。毕竟帝王之家,也是成王败寇的,能把她赶下台, 说明李显还有几分本事。
不过按照她对这个儿子的了解,倒是不觉得他有这个胆子……
还是先听听看吧!
陈曦的重点还在武则天到底有多能干上,她说到这里很激动:【这个增长率其实是很高的,
哪怕其中有一部分的人,是原先的隐户被加上去了,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自然增长的。
这个增长速度在整个封建王朝里, 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增长率了, 对比高宗李治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其实就能看出一二来。】
【文化方面, 武则天也是很重视的。
她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及《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就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只是很可惜这些文字在后面都散佚了。
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 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还改制音乐机构,将内教坊改为云韶府, 习雅乐, 促进宫廷音乐的发展。
武则天执政期间是唐代音乐过渡阶段,上承唐初的雅乐, 下为唐中期燕乐、俗乐奠定基础。】
说完,陈曦笑了一下, 【李隆基多半也是遗传了这位祖母的音乐天赋,所以才会成为梨园之祖。】
前面提到李隆基的时候,评价都毁誉参半的,让李隆基多少有点忐忑。
现在这个梨园之祖,却让他忍不住笑了出来。
嗯,后人还是有几分风雅在的,不是光凭借着治国看人的。
当然了,李隆基也并不觉得自己治国的能力不行。
他只是觉得,身为一个皇帝,必须要多面开花才行。
如果只能治国,却没有别的方面的长处,那显得人多无聊啊。
【在军事上,刚刚武家先祖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再多赘述。
我只说这么一个数据吧:
据统计,在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周对外战争共计26次,获胜21次,失败3次,另2次未分胜负,胜率为80%。
这个概率,如果放在唐朝整个历史之中会被稀释,但是单独拿出来,那就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胜率最高的王朝!
其中,王孝杰、魏元忠、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可谓是为武周的开疆拓土,守土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且和后面宋朝时期文臣对领军一事一窍不通,还要指手画脚不同,狄仁杰、娄师德等偏文臣的大臣,照样跟着领兵作战,并且大胜。
不过很可惜,也是由武举出仕的,后面几次救大唐帝国于水深火热,结束了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受到重用。
大概是因为武周朝还是将星云集,没什么他表现的机会吧。】
武则天坐了起来,眼睛发亮。
“来啊,天幕上提到的几位将军阁老,统统有赏!
还有那个郭子仪,这等救大唐于水深火热之人,居然现在都没有人发觉,去查查他在哪个部队,没有举荐此等人才的将军,一律罚奉一月,以示惩戒。”
“陛下英明!”
【在武则天时期,领土面基最大的时候,一度达到了1241万平方公里,甚至比李治在位的时候还要大。
不过当然了,因为武周时期的政策基本上也是承袭大唐的,所以羁縻制度也一样是适用于武周的。
这个数字跟李治时期的数字一样,其实都是有着不确定性的。
今天这个国家归附,那领土就算进来,明天他反叛了,就又拿出去。
所以这个数字不光不确定,而且变动还会大的惊人。】
说着,陈曦顿了顿,又笑了起来,【但还是感谢老祖宗们,让很多地方变成了我们的自古以来。
别的不说,好吃的是真的多。】
陈曦竖起了大拇指。
众人见状都笑了出来。
不得不说,“吃”这个东西是刻在每一个种花人的基因里的。
“能怎好”的问题,那不是只有现代人才会考虑的,古人也一样会考虑的!
【当然了,武则天还有着一个被后世诟病多年的缺点。
那就是外戚。
哦不,外戚那是姻亲关系,武则天这边,她的姻亲关系可是李唐。
如果要靠外戚的话,那基本上跟还政李家没什么区别。
所以她只能提拔一些武家的人,哪怕她之前跟武家也算是撕破脸了。】
武士彟叹了口气:【哎,老夫的逆子啊……
没什么眼光,没什么能力,反倒是光给老夫家中抹黑。
生出来的子孙也……
哎……】
他摇了摇头,对那些孙子十分看不上。
【刚刚陈姑娘的话其实是对的,我老武家祖上冒青烟,其实也就出了曌儿这么一个得天独厚、钟灵毓秀的姑娘。
当皇帝,虽然比不上太宗皇帝那般,挽狂澜于既倒,
但是也比普通的男子皇帝强多了。】
陈曦点头,【所以和一般的男皇帝比起来,武则天的助力也就少多了。
为了能平衡这种势力,武则天不得不忍着厌恶,将自己两个哥哥的儿子给提拔起来。
甚至在突厥默啜可汗请求将自己的女儿嫁于武则天的儿子时,武则天还命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妾。
可以说,武则天是非常想要将自己的母家给提拔起来的。
但是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二郎,此岂天子之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惟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
说实在的,还是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就算是她已经成为了皇帝,人们还是觉得,皇室的正统还是在李家那边的。
再加上武家本身的人根本立不起来,也导致了武则天怎么铺路都好,武家的人……
嗨。】
*
武则天微微摇头。
她又何尝不知道武家没什么人才呢?
但是除了武家的人,她又能信任谁呢?
无论武家的人是什么心思,起码武家的人是希望她在这个位置上的。
李家的人,哪怕是从她肚子里爬出来的,又有几个是希望她在这个位置上的呢?
所以武则天才不得不做出那样的选择,因为她根本没得选择。
【说一句烂泥扶不上墙,那都是对烂泥的侮辱。
武则天重用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也算得上是位极人臣,
在最风光的时候,甚至连太子一方都要避其锋芒。
但是这个风光,纯纯就是武则天给的,而不是他们自己赚的。
纵观他们的一生,都在忙活些啥呢?
在武则天的指示下,假造祥瑞;
看到武则天开始重用酷吏,便勾结酷吏,大杀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
在武则天称帝之后,便觉得以自己这种庸人之姿终于可以抱上了一条粗壮的金大腿,让他也能当当过皇帝的瘾呢。】
【于是这个时候,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对武则天及其宠臣极尽阿谀之能事。
其实奉承武则天还能理解,奉承她的男宠、宠臣我是真的……
女皇陛下如果是能听枕边人吹风就决定了未来谁当皇帝的人的话,那她会把高宗李治的话当耳旁风吗?
这两人能有多谄媚呢?
对薛怀义“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怀义欲乘马,承嗣、三思必为之执辔”。
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争为执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哦,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薛怀义之后武则天的新欢,由太平公主引荐入宫的。
要不怎么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呢,看看这给母亲塞男宠的速度,那也是丝毫不慢的。
对比一下又不想要讨好自己的母亲,还想让母亲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
对此真的只能说,还好李唐的大臣们都还算忠心,不然的话,就靠李唐这两个也就比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强一些的李显、李旦前后两位太子,
能不能从武周手里拿回来社稷神器还真的不好说……】
李唐、武周的大臣们:“……”
听到陈曦平等的创了李家和武家同时期的继承人们,他们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
不过好在,好像李家的还是稍微技高一筹的。
其中更不是滋味儿的是武则天。
她甚至心里开始疑惑,难道是她和稚奴当真是汲取了两家所有的精华?
不然的话,他们的下一辈怎么真就这么扶不上墙呢?
武承嗣和武三思这种操作,哪怕是她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两个东西……
“骨气对你们来说,应该是很不知所谓的东西,是吧?”武则天看着下面站着的武家兄弟,语气听不出好坏的问。
武承嗣和武三思:“……”
两人对视一眼,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他们就是要讨好姑姑身边的人,让他们给自己说好话,才能当上太子,难道不对吗?
这两个人是完全没有什么要自己努力奋斗的意识的,对他们来说,只要能蹭上去,那就是要蹭上去!
而同样被提及的李显和李旦兄弟俩:“……”
虽然不在一处,但是心中却有着同样的想法。
若是两位兄长随便哪一位还在就好了,他们也就不必如此痛苦了。
……
哪怕天幕之前也对两位兄长的缺点做评价了,可是到底比他们强啊!
第126章 第一百二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除了武家兄弟之外, 其实其他的武则天这边的亲戚,也很拉胯。
比如说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生的孩子。
前面我就提过了, 韩国夫人和其女贺兰氏,一起成为了李治的情人。
这点上其实很难评这两人到底帮没帮忙, 两人开始的初心可能是好的,毕竟古人的想法嘛,那就是皇帝喜欢自己家的人越多, 自己家的地位就越稳固。
在家族面前,个人的利益微不足道,任何人都是可以为家族牺牲的。
这是时代的特性, 就不多做评价了。
但是时间一长,尤其是贺兰氏就生出了其他的心思,
比如自己当皇后什么的。
所以没多久, 就被武则天记恨上了, 死的也是不明不白。】
【而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 也是个……
单看外表吧,也是年轻英俊, 风流倜傥的人物。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贺兰敏之还被出继外祖父武士彟,赐姓武氏,袭封周国公, 拜太子宾客、检校秘书监。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 还对两个哥哥怀恨在心,对他们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多关照了。
没落井下石都已经是武则天心地善良了, 但是武家也确实需要有人传承。
再加上当年她的姐姐武顺,是跟她一起和母亲杨氏被两个兄长给气回长安城的, 所以两姐妹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这个时候,武则天便想要让侄子贺兰敏之继承武家的门楣。】
【但是贺兰敏之此人,妄行不法,
在妹妹贺兰氏死后,就更是狂妄,开始事事跟武则天对着干,
更有甚者,在太子李弘的太子妃定了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之后,他跑去□□了人家!
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
你要真的对武则天有恨,对皇室有恨,哪怕你跟徐敬业一样起兵造反我都高看你一眼是个人物,
结果呢?根本就是一个欺软怕硬,不敢跟上面叫板,只能欺负女人的家伙罢了!
要知道,在这种封建思想的日复一日的洗脑下,一个女子被男子看去了,那都是要跳井的事情,
更不用说是和人有了关系了,这下这女子也只能嫁给贺兰敏之了。】
【这种人真的是,说是垃圾都侮辱了垃圾了。
所以最后他也玩火自焚,直接把自己给作死了。
贺兰敏之先是因行为不端,配流雷州,恢复贺兰本姓。
咸亨二年八月,授韶州刺史,坐罪赐死。
在他死后多年,武则天才她才指出贺兰敏之十条大罪,这十大罪……
基本上都是生活作风问题,其中包括两次□□别人,甚至和自己的姥姥杨氏还有暧昧。
可以想见,贺兰敏之可能真的是略有才名,但是这个人品真的是,
我只能说死得好。】
【所以这个时候,贺兰敏之就被武则天放弃了。
此后,武则天开始着重培养两个哥哥的儿子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并以武承嗣作为了武士彟的后嗣。
这个决定吧,怎么说呢,就……
矮子里面拔高个,结果拉起来也没有超过一米五。】
【噗……】
嬴稷忍不住笑出声来。
武士彟也觉得丢人,但是看看自己这些孙子,外孙的德性吧……
就算是人家想挑点好的来说,能说出什么好来吗?
本质根子上就是烂的了而已。
【所以不得已之下,武则天用人的角度就又扩大到了自己的男宠身上。
除了刚刚我说到的,给武则天造祥瑞的薛怀义之外,她身边最为出名的两个男宠,便是太平公主送上的张易之、张昌宗了。
这二人比起薛怀义来说,不光是长得更好了,文化程度也更高了,出现的时间更晚,也就更受女皇的宠爱了。
在有了两人之后,武则天专门为自己这个女皇的后宫设立了一个名称,叫做“控鹤监”。
分为左控鹤与右控鹤,各有二十人,由张易之和张昌宗分别掌管。】
【里面任职的官员大多是女皇的男宠及轻薄文人,
虽然设置的公开目的是提供有才华的文件草稿和文学作品汇编,但它很快就堕落为类似男性后宫的场所。
控鹤监里的官员除了给女皇提供男性的情绪价值之外,另一重要职能是曲宴供奉。“每因宴集,则令嘲戏公卿以为笑乐”。
内殿设宴,则由张氏兄弟和诸武侍坐,陪女皇玩榕蒲戏或说笑话。
到最后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个制造闹宴、赌博、酗酒、反常勾当和荒诞行径的丑闻的地方了。】
说着,陈曦顿了顿:【也或许是,这是一个武皇年迈之后,想要在这种地方自欺欺人,让她以为自己还年轻的地方了。】
一个皇帝,就算是再有能力都好,总是要迈向衰败和死亡的。
这个话题无法避免,只是拿出来说的时候,总还是让人唏嘘的。
尤其是前面刚说了武则天统治之后是多么的威风凛凛,开疆拓土不输男儿,对外战争胜多败少,政治清明,手段狠辣。
转眼却又说她年迈之后又有多荒唐,让这些帝王先祖们多少有些难受。
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啊……
【但是很可惜,一个帝王在年老昏聩时候做出的决定,通常都会出现问题。
虽然女皇陛下登基的时候年纪就很大了,不过那时候的她因为大权在握,精神焕发,整个人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不过人类的生理极限还是在那里的,所以在武则天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是不可避免的显出了衰老。
精力不济和生病成了武则天晚年的一个主基调。
这个时候她依靠的并不是太子,也不是贤臣,而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
这或许是因为,她觉得这兄弟二人的权利是她给的,他们就像是菟丝花一样,只能依靠自己才能获得权力。
而太子或者是其他的大臣,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推翻她。】
【可是武则天到底算错了两点,一点是她宠幸的男人们作妖的能力,一点是这些大臣们的忍耐力。
武则天宠爱的男人们都什么德性,其实从薛怀义那里就能看出一二,
表面上对武则天毕恭毕敬,阿谀奉承,谄媚的要命,就说好听的。
实际上呢?媚上欺下,利国利民的事没见干什么,反倒是搜刮民财民脂民膏的事没见少做。
在这点上,皇帝们似乎都没意识到危险,反而觉得自己那一个半个的宠物折腾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一个国家的兴亡,往往就是从这些小小的蛀虫上开始溃败的。】
【本来大臣们对武则天一个女人当皇帝就很不满了,现在发现这个女人果然是个昏君,
哪怕是在上面坐了那么久,还是会放任外戚,重用一些脑子进水、只有脸只知道作威作福的男宠,
根本不足与谋呀!
这个时候本来就是靠武则天一个人撑起来的朝堂,很快开始摇摇欲坠起来。
如果说武则天一个女皇的仇恨吸引度是10的话,那么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晚年陪伴在武则天身边,给她带来无数快乐的男宠们,给她带来的仇恨吸引度那便是100。
尤其是本来当武则天的子女们就已经是人心惶惶了,张易之和张昌宗还不停的挑拨母子、母女之间的关系,
生怕武则天有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人站在她这边似的。】
【如果还是年富力强时期的女皇陛下,必然是不会被这样的花言巧语给迷惑,
但是现在的女皇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她上位之后身边几乎没有人觉得女子能够成为一个皇帝,时刻想要把她拉下马,导致她敏感多疑的性格,
这个时候她开始偏听偏信,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谁说的更好听,那就听谁的嘛。
然后这两兄弟就让当时的太子李显失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女婿和一个外孙,
而且这带给了李显和整个残存的李唐皇室们一个信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其包括其家庭构成了巨大威胁。】
武则天听到这里的时候,微微闭上了眼睛。
皇帝的身份让她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脆弱,但是她心中的怒火却丝毫不小。
她能够理解几年后的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因为她知道,自己那帮儿子孙子们没有一个不盼着自己早死,然后把皇位归还给李唐的。
与之相比,荣华富贵都捏在她手里的男宠们显然更加容易拿捏,能得到她的信任。
所以他们说自己的孩子们想要谋反,她一定是宁可信其有,只是没想到,这两个男宠的脑子居然能这么蠢……
【年老体衰糊涂了的母亲,和嚣张跋扈,甚至不将太子放在眼里的男宠,
这一切都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些李姓子孙们逼到了悬崖边上,他们不敢想除掉皇帝,但是除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于是在神龙元年正月,趁着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的时候,
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悍然发动政变。】
【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随即包围集仙殿,要求武则天退位。
二十三日,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
二十四日,武则天被迫传位给李显,次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
退位后的武则天徙居上阳宫。
李显复位后,率百官到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又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二月初四,恢复国号为唐,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称神都为东都。
史称“神龙政变”。】
第127章 第一百二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沉默。
武周一朝的朝堂上沉默的声音震耳欲聋, 真是连掉根针到地上都能听的一清二楚了。
被天幕上点名的几个大臣们只觉得自己眼前一黑,李旦和太平公主倒是松了口气。
虽然也提到他们了,但是没有具体说他们在这场政变中做了什么, 那就一切都还有转机!
只是……
太平公主和李旦都同时同情了一下自己远方的哥哥李显。
无论之前武则天的决定是什么,现在都不会再给李显这个机会, 让他染指皇位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给他们解决了一个竞争对手。
【以前在大权在握的时候,武则天尚且有心思梳妆打扮, 即便八十多岁了也不觉老态。
但是在她被逼退位之后,这位女皇陛下几乎是瞬间就衰老了下去,
不再梳妆打扮, 面容憔悴。
一次,李显入见武则天时,为此而大惊。
就……怎么说呢, 儿子在这个时候联合大臣把自己给弄下来, 李显是怎么觉得自己的母亲会无动于衷的?
不过这可能就是皇家之间的演技吧, 李显这样,武则天当然也不吝惜于显示一下自己的母爱。
她解释自己的现状是“我自房陵迎汝来, 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李显内疚不已。】
【李显这个人吧,优柔寡断, 软弱无能,
说实话并不适合当一个太子,也不适合当一个皇帝。
在这个时候, 好不容易群臣帮助他夺回了皇位,如果他聪明一点, 会用人一点,就知道武家跟他是绝对不能共存的。
——在武则天还有权利之时,武家就已经和李家势成水火了,
武家的几个除了阿谀奉承和假造祥瑞之外没什么长处的废物,因着自己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帝姑姑,也养大了心思,觉得自己也可以一争帝位了,
这个时候李显已经登基,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将武家的人逐出朝堂。
尤其是武三思等没什么本事还野心很大的家伙,更应该尽早驱除。
但是或许因为武则天这句话,让李显依旧留着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参与朝政。】
【失去了权利的女皇陛下并没有继续她的长寿,在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便于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这个年龄哪怕是在所有的帝王之中,都算是长寿的了。
尤其是在这患有祖传高血压风疾的李唐皇室里面,武则天的长寿那是鹤立鸡群的。】
【纵观女帝武曌这一生,都是精彩绝伦,空前绝后的。
千古一帝虽然稀罕,可是前后一数,也有三个。
但是实实在在被所有人承认的女皇帝,那是只有武曌这么一个。
纵然她的崛起有着时代的因素,唐朝时期,对女子的束缚还没有后世那么强;
唐高宗李治的身体多病,为了权利的稳定不得不依靠武则天来替他治理天下;
贵族政治的初步解体……
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武则天本人出色的政治才华,非凡的能力和永远不会放弃的性格。】
【一个女子,从先帝不受宠的才人,然后沦落到感业寺出家,最后成为了皇帝的宠妃、皇后、太后,最后成为皇帝……
其中每一步有多少艰辛,恐怕只有女帝自己知道了。
而且她身后可以说是没有丝毫助力,武家人不给她拖后腿那都算是女帝烧高香了。
这其中哪怕有一个时候,武则天想要放弃,她可能会死,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后,
甚至是和长孙皇后一样成为一个贤后,然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
——你看,在她给自己起名“武曌”之前的名字,历史也没有记载呢。】
【这么传奇的一个女子,居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她的本名。
反而你看这个废物的唐中宗李显的原名李哲都传下来了呢,真是不公平。
不过武则天这一生,都在向这种不公发起反抗。
从她个人上来说,这种反抗不可谓是不成功的,她站在了全天下最高的地方,俯瞰着全天下所有的男子;
但是这种反抗又是不成功的,因为一个男人站在这个位置上,几乎可以说什么事都没有,但是武则天这一生,从她的自己这种不自信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武则天喜欢频繁的换年号,尤其是在她登基之后,几乎是一年多就要换一个年号,最频繁的时候一年换三个年号,
她想要用这种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从我们后人看来,好像多少有点幼稚,但是从此事上去端详女皇的内心,又能从中感觉到她退位后所做决定的苗头。】
【是的,虽然女皇陛下打破了男权社会的桎梏,成为了一统天下的女皇,
她做的比大部分男皇帝都要强得多,是武周帝国的开国之君,
可她也成为了武周帝国的亡国之君,在她去世时前下遗诏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要求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这么一来,几乎是将自己一生之中所有的努力,尽数付诸流水了。】
【这也太可惜了。】嬴稷挑了挑眉,【不是她儿子继承的皇位吗?怎么还这么做?】
【但是李显,也一样是我李唐的后人。】李昞并没有争论什么,只是淡淡的说出了一个事实。
【是的,女性被压制的太久了。
漫长的时光里,她们不允许有除了母亲和妻子之外的身份,
如果做出什么样的成就,那必然是要就交给她的丈夫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儿子的,
再优秀的女子,也是要被打压的。
哪怕是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唐也不例外。
武则天一生虽然努力提拔了许多人才,这些人才也在她的统治下发光发热,可是一有机会,还是将她的恩泽忘得干干净净,
比如说在神龙政变之时参与的李湛和崔玄暐。】
【李湛是李义府的儿子,李义府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一事上面出了不少力,所以一直是武则天的心腹,一度官拜宰相,
李湛也是受到了武则天重用的。
所以在看到他的时候,武则天很是惊讶,问道:“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
李湛多少还要点脸,所以惭愧的没敢回答武则天的话。
但是崔玄暐就不要脸了,在武则天问他:“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的时候,
崔玄暐还恬不知耻的说:“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就……
哎,虽然人们都说知恩图报,但是在这些男人身上,还真没看到啊。
你要说他们受到的是李唐的大恩也算,问题是受到的可都是武则天的恩惠,
怎么说呢……
虽然儒家男子总是曲解圣人之意,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扯什么“最毒妇人心”
但是真论起来难养,恶毒,翻脸不认人,
还得是看某些男人。】
男人们:……
多少觉得陈曦有点地图炮了,但是结合她前面的话来听,又觉得也没有。
反正上面提到的两个男的,那确实都挺狼心狗肺的。
而且陈曦也没有说所有男人,是说的有些男人,他们这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倒是也不必对号入座。
【有这么几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珠玉在前”,所以在最后,武则天开始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陈曦在说“珠玉在前”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读音,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好话,
【说得难听一点,哪怕是在我那个时代,男女平等都是一件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女皇陛下生在封建时代,就更不用说了。
她虽然改变了社会最高层的性别,但是并没有执行下去,她考虑的继承人是男性,重用的朝臣大多也还是男性。
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武则天将李氏宗亲屠杀一空,只剩下了自己的直系血脉,可谁又能保证,日后的皇帝没有疯子呢?
她当皇帝这件事,是所有男人心中的一根刺,尤其是李唐皇室的男人。
当皇帝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武则天可是很清楚的,李显对她还算尊敬,可后世说不定就会有个混不吝的皇帝把她掘墓刨棺的。
她用一生向男权社会挑战,最后为了自己百年之后的安宁,稍微退了一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作为一个女子,看到这里多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罢了。
其实女皇陛下也并非是没有给女子机会,在她统治的时期,有个闻名后世的女内相上官婉儿。
她的才华太过出众了,导致后人想尽办法也没有能够把这个女子从史书上抹去,
但是武则天手下还有一个女官集团,却被后世轻描淡写的抹去了,很少有人知道。
比如在武则天的女官集团之中有一位寡居的库狄夫人,因文才堪比班婕妤,而被武则天招揽入宫,
她工作雷厉风行,有着“娲后补天”的美名,入朝参政,深受武则天的重用,她的儿子也因此得到了重用。
还有一位是颜真卿的姑母,颜真定,因为博通理经而被武则天重用,是武则天的左右手,
颜真卿也是自幼被这位姑母教养,他的成功,和自己的姑母离不开关系。
还有司马慎微的夫人陇西李氏……
只可惜,李隆基继位后,这些女官以及女官制度便被埋没了。】
武则天:“……”
听到这里,她也觉得很是遗憾。
李隆基是吧?她记住了。
第128章 第一百二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武则天在位时期, 是给女子开了一部分便利的。
不过她还是开的比较保守了,所以在她去世之后,都没有什么有着决定性能力的女子了。
也就是一个太平公主, 还没有学到自己母亲几分本领,最后被宫斗能力点满的李隆基给弄下去了。
甚至因为这个, 后世对女子干政的警惕性大大增加了。】
武则天恍惚了一下,因为自己,所以让后世的女子更加艰难了吗……
【但是我们能因为这个怪武则天吗?
怪她太要强了, 想要站在那最高的地方去俯瞰平庸的懦夫因为她是个女子跳脚;
怪她太厉害了,站在了最高的地方做的却不比男人差;
还是怪她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最终顶不住压力, 后退了呢?
我觉得都没必要。
如果不是武则天,我们几乎不知道女子也可以成为一个皇帝,生杀予夺,
要知道, 虽然在武则天之后, 男人们为了打压女子,将武则天无限的妖魔化,
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抹去武则天为这个封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
所以才有了近代之后,在女子地位逐渐上升之后,人们对武则天的全新认知。】
【有一位伟人曾经是这么评价武则天的,他说: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 我也觉得她不简单, 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 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 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比起历史上那些一味的贬责评论来说,这个评价或许才是最中肯的。】
【她是个皇帝,也是个人,有着自己明智的一面,也有着昏庸的一面。
因为她极端喜爱诗歌,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文人雅士们为了投武则天所好,便开始努力钻研诗歌的形式,
后世诗歌的五律和七律便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定型的,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甚至已经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地步了。
这也导致了汉人都开始追求文化上的高度,而耻于做一介赳赳武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因为汉人们都为了上面的喜好去学习文学了,汉人将领的数量就开始减少,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和贞观年间不能相提并论了,
而胡人将领便开始增多起来。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能够带兵打仗的,基本也都是胡人将领了。
而李隆基又对自己太过自信,导致那些胡人将领们手里的权利越来越大,藩镇割据就开始出现了。】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露出了一个狐疑的表情。
【按理来说,我这样的人都能看出来这种趋势,没道理宋朝那么多创造出文学瑰宝的人看不出来,
但是宋朝还是坚定的,一往无前的,就算是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不屈不挠的重文轻武。
最后就真的亡国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求仁得仁吧。】
赵匡胤:“……”
别骂了别骂了,他知道错了。
最开始这个选择,只是他看到了唐朝藩镇割据的下场,所以索性不让任何武将有能够覆灭国家的机会。
却忘记了一个国家如果武力不够强大的话,那这个国家经济文化越强,就越会成为别的国家觊觎的肥肉。
当然了,他也没有走的那么极端,具体让大宋重文轻武到这个程度的……
赵匡胤又看了一眼自己的糟心弟弟赵光义,下去又踹了一脚。
【扯远了,继续说回女皇陛下。
其实说实话,讲这么多女皇陛下的事情,可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所以我对这个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打破了层层桎梏,成为了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女子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敬佩。
她并不完美,她有着自己的矛盾性,
她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却也大兴酷吏政治,让百官苦不堪言,
她既残忍,让王皇后和萧淑妃骨醉,将李唐皇室杀的只剩下自己的那一脉,却也温情,在狄仁杰给她行礼下跪的时候,她表示狄仁杰一跪就让她浑身骨头疼,
她既多情,男宠成群,却也深情,在李治去世后,为他亲自书写《述圣记》,打破了帝王去世后不立碑的传统,哪怕身为皇帝死后也还是下诏和李治合葬,
甚至她陵墓前那一块无字碑,都能给后人无限遐想。
对我个人来说,这位女皇陛下功绩或许不及三位千古一帝,但我个人却更喜欢这位女帝。】
说到这里,陈曦神色前所未有的认真起来。
【在那些眼光不够深远,脑子里男尊女卑大过一切的人眼里,女皇陛下是大逆不道的,是罪不容诛的,是遗臭万年的。
但是历史终究还是会记住这位伟大的女皇帝,不光会记住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会记住她做得好的地方。
她是我们所有女子的骄傲!】
武则天自问已经很久没有什么事情,能让她双目泛红了。
因为这些柔软的情绪,在她决定要走到这至高的地方时,已经一步步被她丢得一干二净了。
这些情绪对于一个普普通通,只要正常长大就能顺利接手父辈留下的江山的男人,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比如她这个废物儿子李显。
但是如果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外姓的女子,那就不一样了。
这些柔软只能是累赘。
她承受了足够多的唾骂和鄙夷,她清楚的知道那些男子表面阿谀奉承的背后是对她牝鸡司晨的不满和诅咒。
哪怕是女子,也没有几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
便是上官婉儿,她又有几分可以真正交心呢?
可是现在,一个来自不知道多少年后的女子,她认真的跟自己说,她这个遭受万人唾骂、踩着无数人鲜血上位的女帝,是她们女子的骄傲……
武则天很难形容自己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是她很庆幸自己额头前的毓冕够长,足够遮住她的表情,不让其他人看到。
【不过女帝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大唐还是进入了一段时间由女帝带来的女性政治高潮。
也有学者称之为红妆政治时期。
这段时间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比较拿不起来。
比如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
后面换上了宫斗一把好手,政治前半生明君后半生昏君的唐玄宗李隆基,才算是结束了这一场乱局。】
李昞微微皱起眉,“李隆基”这个名字他听了很多次了,对这个后人,他其实很是好奇。
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从这个庙号上,似乎看不出什么来。
还是静静等一下吧,看样子,应该也快说到这个玄宗了。
【唐中宗李显,前面我也说过了,
他本人的能力并没有多么强,甚至有些过于优柔寡断了。
别的不说,就说众人拥护他去将武则天从皇位上推下来的神龙政变吧,
一群人冒着生命危险策划了这次政变,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但是其中得到好处最大的总归是他这个太子吧?
而且,他们这个行为如果李显出面的话,那就是一场拨乱反正,
如果没有李显的话,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谋逆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显居然退缩了,差点毁了张柬之的所有谋划!
最后还是李湛说:“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
李显这才走出来。】
【当然了,如果不是李显这种仁弱,武则天恐怕是没有办法那么安稳下葬的。
在武则天去世之后,其实是有很多人反对武则天立下的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遗诏,
表示这是以卑动尊,要给武则天另立陵寝。
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隐晦的表示,日后还要对武则天进行清算呢?
在这一点上,李显可能没有那么愚蠢,看出了臣子们的意思,
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害怕母亲、敬畏母亲、爱戴母亲,所以还是坚决的执行了武则天的遗诏,
他亲自护送武则天的灵柩回到了长安,打开了高宗的乾陵,将武则天葬了进去。
而乾陵,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座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墓。】
陈曦笑了一下:【也不知道是不是武则天带来的一种玄学啊,
到了我们那个年代,时间距离大唐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唐朝前前后后所有皇帝的陵寝都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但是乾陵却依然保存的完好无损,这可是很少见的。】
皇帝们:!!!
突然很羡慕了怎么回事!
【因为神龙政变直接针对的是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的,再加上李显对武则天感到内疚,和他软弱的性格,
所以整个武家在这之间并没有遭受什么很大的损失,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被动到。
再加上武则天这个时候是虎老余威在,说句不好听的,李显从小被她吓成那样,在武则天还活着的时候,自然不会,也不敢动武家。
还有就是神龙政变时候,李显并不是什么主要势力,
拥护政变的五个功臣、出了大力气的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需要别人来制衡,
所以这个时候朝堂上的势力就显得很是分散,也很是乱七八糟。
而李显的感觉,则是自己有些孤立无援,不知如何是好了。】
第129章 第一百二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神龙政变之后, 李显登基为帝,
他首先要赏赐的,自然是神龙政变之中的功臣了。
所以, 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
相王李旦加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又给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镇国太平公主的称号,以表彰二人的拥立之功。
这些人的势力, 比之武则天在位时期,那是空前膨胀,而且都是实权。
相对的, 作为皇帝的李显,就显得相当势单力孤了。】
【所以李显想要找一个政治上的同伴,除了力排众议将自己的岳父追封为王, 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
而且他还没事就去武三思家里面溜达, 韦皇后还和武三思成为了棋友, 没事就喜欢玩双陆。
之后又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让她专掌制命, 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
陈曦叹了口气,【这个说是李显信任武家,不如说他是信任韦皇后这个跟自己患难与共的女人。
李显和韦皇后在房陵被幽禁期间, 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活, 因而两个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和李显的软弱不一样,韦皇后是个很刚强的女人。
在房陵的时候, 李显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使者前来的事情时,就会惊慌失措的想自杀。
对他来说, 这个时候的母亲可能比母老虎还要可怕。
而韦皇后则是会摁住他,表示“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
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你怕什么呢?
李显被这个妻子从自杀崩溃的边缘无数次的拉回来,对她又是爱重,又是感激。
所以他在那个时候拉着韦皇后的手发誓:“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等咱们出去了,你想干啥干啥!】
【李显重登皇位之后,那自然是实现了当时的誓言。
他不光对韦皇后不加干涉,甚至还对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宠爱非常。
这两个女人吧,能力不一定有多大,但是心非常的大。
她们虽然一个二个脑子不一定比核桃仁儿大,可是憧憬的目标都是武则天。
韦皇后想要复制武则天当皇后时期的情况成为皇帝,安乐公主也一直都让李显立她为皇太女。
但是李显这一腔深情,对于韦皇后而言似乎没什么卵用。】
【她在成为皇后之后不久,就跟武三思勾搭在了一起,明目张胆的给李显戴绿帽子。
李显这方面真的是一点当皇帝的架子都没有,甚至连个男人的表现都没有。
韦皇后和武三思的私情几乎是人尽皆知了,一点都不避着李显,
甚至两人玩双陆的时候,李显还在旁边伺候着。
就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李显能如此容忍。
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吧,不是很懂也不好乱猜测。】
李显:“……”
这不是已经在猜测了吗?
【所以在武三思和韦皇后勾结起来之后,张柬之等拥护李显上位的大臣们便遭了殃。
其实本来在神龙政变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武家这帮拖后腿的留不得,
敬晖也多次跟张柬之提起此事,但是张柬之对李显的希望太大了,他觉得此事应该是留给李显的,让李显来杀了武家的蠢货立威。
张柬之显然对李显是高估了,武家的是又蠢又坏,但是多少还有点机灵,知道是我的敌人就应该斩草除根,
李显呢?被他老婆一吹枕头风,就忘记了当年在争夺皇嗣的时候,他和武家也是不死不休了。】
【在韦皇后与武三思天天在他面前诬陷敬晖等人,说他们“倚仗功劳专擅朝政,将对大唐的江山社稷不利。”的时候,李显就深信不疑了。
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后,全部被贬官。
敬晖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捶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
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韦皇后看到自己拿捏李显拿捏的如此轻松,也开始志得意满起来。
她觉得自己和婆婆武则天那是一个等级的人,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女皇帝。
尤其是她的丈夫如此懦弱,韦皇后拿捏起来简直不要太轻松,当着李显的面出轨他都不敢说什么,更不用提其他了。
所以韦皇后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肆无忌惮的插手朝政。】
【而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因为自己父皇的宠爱,逐渐生出了心思。
她平日里欺辱太子李重俊,因为李重润并非是韦皇后亲生,
她希望李显能够废掉李重俊立她为皇太女,甚至有次她还将一个空白的圣旨拿去给李显盖章,
而跟她一起欺辱太子李重俊的还有武三思和安乐公主的驸马武崇训,
这个欺辱有多过分呢?
在景龙元年的时候,李重俊便不堪受辱,直接起兵了。
虽然这次政变的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李重俊还是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
安乐公主跟着韦皇后、上官婉儿和李显跑路,最终没有被杀。】
【但是即便如此,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也没有收敛,
一心做着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美梦。
但是武则天在提拔寒门子弟的时候,她们在卖官鬻爵;
武则天在广开言路的时候,她们在欺压百姓;
武则天在从高宗身上学习如何当一个皇帝的时候,她们在和武家的人私通……
这么折腾下来,别说是当女皇了,就连人心都没有。
所以没多久,就激起了众人的愤怒。】
【尤其是李唐皇室的愤怒。
要知道,想要当皇帝的人,可从来不是只有李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这么几个。】
【但是李显还是护着自己的皇后和女儿,导致有很多大臣们弹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奏折就都被压着了,
对自己的皇后红杏出墙一事,李显也是非常宽容的。
不过没多久,李显这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作威作福的最大屏障就去世了。
关于唐中宗李显的死也有很多说法,其中被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所采取的说法,是李显死于毒杀。
也就是韦后的两个情人杨均和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败露,韦后想当皇帝,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
几方势力都觉得李显碍手碍脚,于是共同下手,毒杀了这位没什么本事的皇帝。】
【不过后世却觉得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因为从其他各种方面来说,都看不出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有毒杀李显的必要性。
这个说法在史书中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李显死后半个多月的一场针对韦后的政变,其中扯大旗的说法是:“韦后毒死先帝,我们今天要杀死韦后,为先帝报仇!”
显然这个说法是不足为信的。
而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死后都以礼改葬的,如果当真是她们毒死了李显,那必然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呢?
还有就是,不管是韦皇后还是安乐公主所做的准备都不够充分。
武则天称帝这件事都酝酿了几十年呢,她们这才多久?无论如何,李显这个时候活着对他们的收益才是巨大的。】
【不过无论如何,李显死后,韦皇后觉得这可能是自己的机会来了。
虽然她还没有怎么样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后,就即将成为一个太后,但是她觉得自己是可以的跟自己的婆婆武则天媲美的。
所以她对李显去世的消息隐瞒下来,秘不发丧,将诸位宰相召进宫中,又调集各府兵共五万人驻扎在长安城中,
然后将兵马大权尽数掌握在韦氏之人手中,又提携了一批官员,自此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
【之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但是武则天刚去世也没多久,现在的人对女子当皇帝并没有日后那么抵触,
所以还是有一批大臣把宝压在韦皇后身上,希望韦皇后能登基称帝的。
他们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准备,网罗党羽,内外勾结,甚至想和武则天一样,用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
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害死李重茂,只是十分担心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会从中作梗,于是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除掉他们。 】
【虽然李旦人比较……
有几分自己兄长李显的风采,但是他的儿子李隆基却是个杀伐果决之人。
于是在得到消息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
六月庚子日,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之变,
政变的结果就是诛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甚至连上官婉儿也在这场政变之中被杀。】
李昞:【……他们这些人,还真是……】
李昞想了好半天,也没想出来什么好词来形容这个。
【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那段时间,确实是各方势力轮番登场,
政变多如牛毛,皇帝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动荡不安。
在唐隆政变之后,李重茂也知道自己根本守不住这个皇位了,所以开始请求让位于自己的叔父李旦。
六月甲辰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
第130章 第一百三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旦第一次继位的时候, 他头上还有自己的母后武则天,
那时候每天想着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他连自己能不能当皇帝都不能保证, 更不用说想下一任皇帝是谁这个事情了。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这是他第二次登基为帝, 起码在明面上,是没有什么人压在他头上了。
——武则天已经为他扫除了宗室上的障碍,在他前面的人父母兄弟死成一堆,
按理来说,李旦应该是心意顺遂,成为一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皇帝了。】
【但是他登基之后, 还是遇到了几个麻烦。
第一个便是继承人的问题。
李旦遇到了和自己的祖先李渊一样的困境,那就是到底要立谁为太子的问题。
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 但是也没有什么大的错处。
按照一般皇帝立太子立嫡长的传统来说, 李成器成为太子几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
可这个时候就是遇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李旦这个皇帝之位得来的过程中,他的三儿子李隆基是出了大力气的。
甚至可以说, 没有李隆基,以他这个性格,几乎不可能去推翻自己的兄长。】
李渊:“……”
李世民:“……”
好么,这还真是和他们的情况很像啊。
都是没什么错处但是没什么功劳的嫡长子, 和功劳赫赫却生的晚了一些的其他儿子。
只不过李世民这边是因为李建成实在没有什么自知之明, 在知道自己比不过李世民之后,也坚决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太子之位, 甚至还要杀掉李世民,李世民才不得不反击。
那李成器呢?会怎么选择呢?
【好在李成器和李隆基兄弟俩的遭遇, 同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的不同。
两人从小便在祖母的高压下生存,虽然让他们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没了性命,但是也培养出了兄弟二人超越一般兄弟的感情。
所以在这个时候,李成器主动表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坚决推辞太子之位,再加上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
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李昞肉眼可见的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没有再出现一次玄武门之变。
【当然,也不排除李成器知道,自己的本事差弟弟太远了,如果他非要据理力争当这个皇太子,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被弟弟给推下去。
就跟被李世民踹下去的李建成一样。
还不如这个时候让位能够好看一点,除了能让自己保全全身而退,也能给自己博得一个美名。】
陈曦耸了耸肩:【但无论如何,这个太子的危机,在李成器的谦让之下,是平和的度过了。
另外一个危机,便是来自太平公主了。】
【太平公主,一个野心来的不合时宜也不知所谓的女人。
作为武则天和李治最受宠爱的女儿,如果说她的哥哥们在成长期间都是得到了母后的严格要求和高压政策的话,那太平公主便是唯一一个享受到了宠溺的女儿。
虽然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长相、性格都十分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
也就是说,武则天虽然自己成为了女帝,但是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走上自己这条路。
太平公主畏惧母亲的权威,也不敢为自己争取什么。
其实这在我看来多少是有点可惜的,如果武则天当时能够更加大胆一点,对传统的挑战再彻底一点,
好好培养太平公主,或许武周不会二世而亡,而历史上也不会只有一个女帝这样遗憾了。】
听到这里,不管是武则天还是太平公主心中都有了波动。
母女二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彼此之间都在衡量。
武则天衡量自己这个女儿到底能不能和自己一样,抵得住所有人的压力,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亲人的压力,来当这个女帝。
太平公主则是衡量自己母亲会不会因为天幕上所言,更加器重自己。
天家之间的亲情难得,之前母亲之所以宠爱自己,那是因为自己不会对她的皇位造成威胁,那些大臣们也不会嚷嚷着让母亲还政给她。
现在因为有了天幕,母亲将她纳入了皇位的考量,甚至位次还在兄长之前,那对待她的态度,还会和以前一样吗?
太平公主不敢想,却又不得不想。
【虽然在武则天还在位的时候,太平公主并没有多么出名,
但是在武则天之后的这几次政变之中,都是有着太平公主的身影的。
到底是两位皇帝的女儿,她的政治天分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而前面几次政变的成功,除了给太平公主带来了巨大的权势和利益之外,也证明了这位公主的政治眼光那是没得说的。
太平公主的两个哥哥,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对这个妹妹也是相当宠爱,不说是有什么听什么,但是妹妹的大部分要求也是都会满足的。
在太平公主最威风的时候,她在朝堂上的气势是直接压倒皇帝李旦和太子李隆基的。
当时的朝堂之上有七位宰相,有五位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说的不好听点,当时要出什么政策,可能还要看太平公主的脸色。
所以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气焰,让她觉得,自己虽然不能登临皇位,可是却可以左右皇位之上的人的选择了。】
【在这一点上,太平公主着实有些愚蠢了。
有了武则天这位女帝珠玉在前,其他的皇帝又怎么会给别的女人有机会让她站在自己头上?
李显和李旦那是从小生活在自己母亲的威压之下已经习惯了,让着自己的妹妹也没什么。
可是在这之后的皇帝未必是如此心情了,比如李旦的太子李隆基。
这位在没有年老之前是个狠人,他爹李旦的上位都是他一手推上去的,又怎么可能让太平公主一直压着他一头呢?】
李隆基:“……”
那个前提没有必要加的,历史上的他一定是被臣子给迷惑了,否则的话,一定不会出现天幕所说的情况的。
【所以在唐睿宗李旦最初登基的这段时间里,整个朝堂上的斗争那是水深火热,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
其中谁会占据上风,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看唐睿宗李旦的意思。
最开始的时候,李旦和李渊一样,顾忌着自己这个立了大功的太子。
他也怕什么时候李隆基就和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一样,把自己这个父皇给赶下去。
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旦是比较站在自己妹妹太平公主那边的。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可能是,李旦看出了自己的妹妹只是想要左右皇权,而并不是想自己来当这个皇帝。】
【太平公主估计也知道这点,所以在这个时候她针对李隆基发起了很多次进攻:
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当立为太子;
在李隆基身边安插眼线,密谋加害李隆基;
最后她甚至将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
中间的时候李旦的态度出现摇摆,听从了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
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最后却因为太平公主哭诉而作罢,甚至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
【但是之前我也说过李旦这个皇帝了,他这一生两次登基为帝,三次让皇位,
对皇帝这个位置,他其实是并没有多留恋的。
之前第一次他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母亲,成全了武则天的女皇之路;
第二次他将太子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基本上也和让了皇位差不多吧;
现在是第三次,他想要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李旦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就是不想再继续站在自己的儿子和妹妹之中拉扯,他也不希望李唐的皇位再次被女子主宰,
这个决定让太平公主非常惊诧,她和群臣极力阻止,不过没有能扭得过李旦的决定。】
【不过哪怕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旦也是留着一手的。
他怕一旦真正传位给李隆基,这位太子的手段会丝毫不容他的姑姑。
所以李旦虽然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
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
而太平公主因为李旦依然在,她的权利也丝毫没有受到损害,朝中势力膨胀。
七位宰相五出其门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于她。
太平公主因此嚣张到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只是因宰相陆象先反对而未遂。】
【这个现象是李隆基不能容忍的,也是太平公主不能容忍的。
前者希望结束武则天以来的红妆政治,后者希望上面的皇帝换个听话的。
双方都在积蓄力量,想要除掉对方。
据说太平公主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等人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下毒。
这个消息被李隆基知道之后,他便召集谋士,准备先发制人。
在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李隆基做好了准备,带领手下一举将太平公主的党羽诛杀殆尽,
而这位昔日能够主宰皇权更替的公主殿下,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
第131章 第一百三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太平公主回来之后,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
但是被李隆基拒绝了,成王败寇, 太平公主最终还是被赐死家中。
至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争斗才终于算是画下一个句号, 而由武则天上位开始的红妆政治,也被李隆基亲手结束。
这场政变历史上称之为“先天政变”,自此之后, 李隆基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同年,李隆基改年号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 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意气风发头脑清醒。
因为这么多次的政变,和韦皇后等人的作威作福, 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太多的创伤,
所以李隆基此时接手的大唐帝国和武则天死之前留下的大唐帝国已经有了很大差别,
频繁的政变、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
但即便如此, 李隆基也觉得自己能够开创一个新的伟业!
而“开元”这个年号,则是一举奠定了李隆基在唐朝历史,乃至整个种花历史上的地位!】
李隆基:!!!
他居然有这么厉害吗?
【当然了,如果他在开元结束之后, 能体面的走下历史舞台就更好了。
最后非要弄成那个样子, 让人扼腕痛惜,也让唐朝从盛极走向衰亡。】
李隆基:???
不是, 你说清楚!怎么突然大唐从盛极走向衰亡了?
这个问题同样是所有唐朝皇帝都在期待着。
陈曦倒也没有继续卖关子,继续道:【和自己喜欢频繁更换年号的祖母武则天不同, 李隆基倒是对自己的年号看的比较珍惜。
他在位期间,只换了三个年号。
第一个年号是“先天”,是他登基之初更换的。
在彻底掌权之后,便换成了“开元”,
“开元”也是他使用最久的年号,二十九年之后,才换成了“天宝”。
而“开元”期间的大唐到底繁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请允许我偷个懒,用一个经历过开元全胜和安史之乱、其诗号称“诗史”、其人号称“诗圣”的诗人的诗句来形容一下这个盛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就是说,在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李隆基听到这里,忍不住挺起了腰杆儿,问道:“诸位爱卿,这天幕上所说的诗人是谁,你们可有线索?”
众大臣面面相觑,纷纷摇了摇头。
其中有心思活络的大臣,猜到了一点,但是不敢说出来。
从这首诗的前两个字就能看出来,是“忆昔”,也就是曾经的时候了。
现在这才开元多少年?就算是这个诗人在改元之后就立马作诗,也得二十多年以后了,现在恐怕还是个毛头小子,有没有这样的文笔都不知道呢。
其中还有更可怕的猜测,便是这诗人恐怕是在天幕所说的“安史之乱”中做的诗。
历经沧桑之后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那差别不会小,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找得出来人呢?
恐怕连作者自己本人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这是自己的作品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哎,再听听吧,说不定一会儿天幕会说出来是谁。”
【开元前期的时候,李隆基深知这个皇位来之不易,也知道这个动荡的国家需要安定,所以对自己,对臣子的要求都很高。
说到这里,其实有个点很有意思,需要单独拎出来说说。
那就是李隆基用人的眼光,前期的时候堪称精准毒辣,在这上面,他甚至有些汉武帝刘彻的风格——那就是无情。
他可以在用一个人的时候将其捧上高位,也可以在觉得这个人没用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其踢下相位。
当然,其中不一样的是,在汉武帝刘彻手上的丞相通常没什么好下场,李隆基倒是能给他们一个善终。】
听到这里,刘煓撇了撇嘴:【怎么什么都要跟我们彻儿比一比。】
陈曦莞尔一笑:【毕竟汉武帝刘彻乃是千古一帝,他虽然晚年的时候也有做错的时候,但是他将这个错误亲自纠正回来了。
反观李隆基……
这可能就是千古一帝,和普通帝王的差别吧。】
李隆基:……
他还是有点不满,毕竟他并不觉得自己和汉武帝有什么差别。
未来说不定还会比汉武帝更强!
刘彻也很不满。
他对旁边的卫青说:“仲卿啊,怎么什么人都能跟朕碰一碰啊?
这什么李隆基,似乎评价不怎么行的样子。”
卫青:“……”
陛下,您怎么不看看,天幕对比的理由是您在后面把错误纠正回来了,李隆基没有呢?
不过从这一点上来看,李隆基确实不如他们这位陛下是真的。
“陛下说得对。”卫青想了想,还是保守的说了一句。
刘彻还有点不满,又看向了霍去病。
这两人在天幕说过之后,就成了刘彻的心腹了。
有什么事情,甭管文的武的,他都喜欢问问这两人的意见。
和沉稳的舅舅不同,霍去病难免还是要张扬一些。
“陛下说得对,什么阿猫阿狗也敢和陛下相提并论……”他的声音在自己舅舅的怒视下还是小了一点,“不过还是听听天幕所说吧,万一真的还不错呢……”
刘彻笑了出来。
这甥舅俩,倒是互补。
*
【开元前期的时候,除了李隆基还不糊涂,还有一点很幸运的是,这个时期距离武则天掌权的时期并不远,
也就是说,开元时期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子,都是武则天提拔上来的。
武则天给这个孙子留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
李隆基虽然不齿自己这个奶奶,可是对于武则天留下来的政策,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觉得很好的;
武则天时期留下来的人,李隆基也是觉得很好用的。
比如开元初年的时候,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此时选择的宰相便是姚崇。】
【姚崇对便是武则天时期被拔擢起来的人才,当年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
姚崇还不顾周围都是弹冠相庆的百官,泣涕不止。
张柬之见状也不知道是心虚还是什么,还在那边制止姚崇,说:“今天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你的灾祸恐怕要从今天就开始了。”
姚崇却道:“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
我侍奉则天皇帝时间这么久了,现在突然辞别,有感而发忍不了。
我昨天跟你们一起诛杀凶逆,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今天辞别旧主难忍哭泣,也是我做臣子的节操。
如果因此获罪,那我也心甘情愿。】
【不得不说,姚崇这点上比张柬之要强多了,
姚崇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物,当然张柬之也是,而且张柬之还是年龄老了之后被提拔起来的,
但是一个知恩图报,另一个连人家哭一下都要嘴两句,臣子本分的高下就不用多说了。】
张柬之:“……”
他冷汗直流。
虽然之前他就知道天幕上说过这些之后,他八成是没办法继续高升了,但是现在这么一对比,他觉得自己的性命可能就要到头了。
他甚至可能都活不到李显上位清算他,女皇陛下自己就来了!
【当然,能让姚崇当上宰相的本领并不是他如此忠诚,而是他本人有着过人的本领。
在李隆基掌权之后,曾经密诏姚崇前来,议论天下大事,
李隆基也十分认可姚崇的本领,想要任命他当宰相,
姚崇之前虽然有才,但是在武则天时期的时候,有才的人可太多了。
哪怕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可是她手上的人才也是数不尽的,娄师德、狄仁杰、张柬之,哪一个拿出来都能让当时的姚崇冒不了头。
——是的,虽然张柬之在做武周臣子的品行上有点问题,但是能力是客观存在的。】
张柬之听了这话松了口气。
按照女皇陛下任人唯贤的风格,哪怕他后面做的那些糊涂事,也绝不会因此而杀了自己了。
【得遇明主,姚崇自然是要将自己看家的本领拿出来。
但是有时候不是皇帝想要任命哪个臣子,这个臣子就要听他的,就如同臣子提出来什么好的建议,皇帝也不一定会听一样。
姚崇在这个时候还是保持住了自己的冷静,他提出了“十事要说”,表示如果李隆基能答应他,他才能辅佐李隆基。
对此李隆基当然表示同意了,毕竟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件件都是切中了现在大唐所需的利害。
其中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
这些早期的李隆基都基本照做了,虽然晚年的他早就把答应姚崇的事忘到脚后跟。】
李隆基:“???”
他现在还处于神志清醒时期,所以根本不能理解后面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朕之后……是让皇族开始膨胀了?”李隆基看向身边的高力士。
后者也是一脸茫然:“臣不觉得陛下会如此啊……”
毕竟现在的李隆基,那是一个英明神武天纵英才,对皇室不说打压,可是从无过分的也优待,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大不同啊!
天幕是在胡说八道吗?
第132章 第一百三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不得不说, 早期的李隆基是十分懂得放权,也十分懂得听劝的。
他不光照做了姚崇的“十事要说”,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还将大部分的权利都分给了这位丞相。
早年姚崇曾经带着一批郎官任命的名单, 去李隆基面前,请求皇帝对他拟任的官员进行批复。
郎官也是五品官员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不过在姚崇念这个名单的时候,李隆基不发一言, 似乎没有什么态度似的。】
【姚崇见状,心中惴惴的离开了。
后面李隆基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出来安抚姚崇,表示陛下的意思并不是对姚崇有什么不满, 或者是姚崇做错了什么,
只是李隆基想要借此事对姚崇表明一个态度, 那就是一般的官员任免、一般的国家事情,由宰相做主就可以了。
这种胸襟和气度, 也是李隆基能够率领群臣,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李昞眼中有些欣慰。
前面听了一长串自家子孙被宰的七零八落、被一个女人左右了王朝的消息,这个时候听到有了个还算出息的子孙,那自然是会欣慰的。
【这个李隆基, 还算不错。】
【我们家曌儿的孙子, 倒是也遗传了几分曌儿。】
武士彟也不甘示弱,跟着开始夸。
毕竟李隆基是武则天的亲孙子, 那和奶奶当然有着联系了。
李昞:【……】
多少有些憋屈,可是武士彟说的也确实没错, 他的教养也不允许他在这个时候反驳出什么不好听的话来。
于是只能暗暗生闷气。
【姚崇上任之后,很快展现了自己优越的治国才能。
他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将红妆政治时代女子为了能够保证自己权利留下的隐患除掉。
除此之外,姚崇做的最优秀的一点,便是处理了开元初年的蝗灾。】
【蝗灾!】
蝗灾!!!
这个词一出现就刺痛了多少人。
要知道,蝗灾可以说是天灾,每次出现都会将庄稼吃的一点不剩,农民多久的辛苦付之东流不说,还会造成严重的饥荒。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此十分惶恐,且没有办法。
毕竟蝗虫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杀也杀不完,铺天盖地的,看起来仿佛是上天的警告,就算是真的有人想要去杀蝗虫,在古代这种敬畏鬼神的时期,也被吓跑了。
而种花自古便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但是系统性的研究蝗灾,也还是在明清时期。
前面基本都是出现了就任由蝗虫泛滥。
陈曦讲完这点之后,众人都是一愣。
【这……不是上天的警告吗?】身为一国之王,嬴稷也不是没有遇到蝗灾的情况,所以他也很关注这个。
【你要硬这么说也可以。】陈曦耸了耸肩,【蝗灾的出现,干旱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合蝗虫的孵化。
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就束手就擒,任由蝗虫泛滥,那么这个天灾就会变成更大的人祸。
过往的君王和百姓都觉得这是天灾,蝗虫算是天上的使者,不敢动什么。
可是姚崇不这么觉得,在开元四年时候,山东地区发生蝗灾。
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是姚崇上奏,希望灭除蝗虫。
当时的朝廷沸腾,却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甚至连李隆基对此都犹豫不决。】
【姚崇对此表示:这帮儒生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化。
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
现在飞蝗遍地,蝗虫泛滥,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
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就这样,李隆基被说服了。
但是说服一个李隆基还是有些不够,姚崇又对百官表示: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
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其他人!】
【就这样,在姚崇的坚持下,治蝗灭蝗运动还是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而这段时间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只不过姚崇太能干了,作为一个救时之相,他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将大唐帝国给从混乱之中拯救了出来。
但是前面我也说了,李隆基对待宰相的态度,其实跟汉武帝刘彻有点像。
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隆基和刘彻对这样的评价倒是都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这种评价其实并不算是恶评。
烂好人的皇帝,反而才在这个位置上待不长久。
【姚崇虽然能干,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比如他喜欢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
而李隆基前期的用人风格便是专任而不久任,也就是说他用一个人会把所有的权利都放过去,
但是因时而动,在他察觉到这个人不适合现在的国家之后,便会立马毫不留情的抛弃。
所以在国家稳定之后,李隆基便决定换一个新的宰相了。
当然,李隆基和刘彻相比温情的一面此时显露出来,他并没有直接找茬撤掉姚崇,而是借大赦长安囚犯,却不赦免姚崇小弟的事件来敲打了一下姚崇。
姚崇也很聪明,在此事之后便递上了辞呈,辞去了宰相职位。】
【在姚崇罢相之后,李隆基选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能够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
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
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宋璟也没有干了多久,他为相四年,也被李隆基给换了下去。】
【之所以提到姚崇、宋璟,主要还是说明一下武则天和李隆基的眼光。
这两个人和贞观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并称唐朝的四大名相,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由此可见,能够将他们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和能够因时制宜任用他们的李隆基,
那都是有眼光的皇帝。】
被提到的四个宰相都很诧异,不过很快也都淡定了下来。
他们自己有多优秀,自己还是了解的。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之后,开始对姚崇、宋璟产生了兴趣。
天幕说的还是太笼统了,他们多少能够从天幕所说的事情上看出来这两个后辈的一些东西。
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也有着各自的缺点。
不过无论如何,能跟他们一起并称,那确实是不错了。
李世民也很是激动:“玄龄、如晦,看,天幕对你们二人的评价真的很高!”
二人冲着李世民行了个礼:“陛下过誉了,臣等有这样的成就,被后人如此夸赞,还是靠陛下的功劳。”
李世民摆摆手:“还是你们二人自己有本事,若不是你们辅佐,朕也不会坐在这里,也不会成为被后世敬仰的皇帝。”
双方互相拍了拍马屁,都是心满意足的继续抬头。
虽然说现在这个皇帝日后会出现很多情况,但是起码现在看来,这个皇帝还是挺靠谱的。
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被那般评价啊?
【开元前期李隆基的宰相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
张嘉贞善于决断,长于奏对。
没过多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张嘉贞。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其实已经对自己的政绩十分满意了,国富民强,是时候搞一搞皇帝们都想要搞的东西了。】
【不会是封禅吧?】嬴稷是时候给陈曦捧了一下。
【不错,正是封禅。
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恐怕觉得自己治下的大唐帝国会一直如此繁荣昌盛下去。
不过张说这么厉害,也没有能维持住李隆基长久的宠爱。
在他之后,李隆基还是换了很多宰相,
这些宰相就不如前面这几位了,也没什么好提的。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是的非常正常的,他也是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制度被选拔出来的人才。】
说到这里,陈曦感慨了一下:【看看,李隆基换的这几个宰相,包括前面我没有刻意提到的张说,
其实都是武则天时期选拔出来的人才。
虽然当时武周一朝的人才够用了,张悦、张九龄等也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被贬谪,
不过李隆基创造开元盛世的人才储备,都来自于自己的奶奶。
不然怎么说武则天的武周时期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呢?】
武则天闻言淡淡一笑,对上官婉儿道:“婉儿,听到了吗?”
上官婉儿:“……陛下的意思是?”
“那张氏兄弟,找出来,杀了吧。”
人才什么的倒是不急,这两个男宠却是不能留了。
第133章 第一百三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说李隆基前期选人的眼光精准毒辣, 但是他选择范围却是不知道为什么被框死了。
也就是说,他选的人其实都是在他奶奶给他留下的那波人才当中。
其他的人才,他似乎看不到似的。】
陈曦感慨的叹了口气:【唐朝的文学作品, 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都是熠熠生辉的。
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盛唐最出名的诗人都在这里。
但是在这些诗人中大部分的诗人都有着同样的困境:怀才不遇。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隐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
这些在盛唐诗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几乎都哀嚎过几声怀才不遇。
就算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概率未免也太高了些。
尤其是孟浩然, 还写过不少给张九龄的自荐诗。】
说到这里,陈曦便顺便背了一下这个义务教育阶段必备的诗:【这首诗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是这样的: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同样类似的诗句, 那些怀才不遇的诗人基本上都写过。】
【好诗啊!】嬴稷一拍大腿, 【胸怀壮阔,气势磅礴。
不过这文章写得好, 和治国之事,也并非是一码事吧?】
【是的,其实像高适,他前期虽然怀才不遇, 但是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唐朝的诗人之中, 他算是职位最高的了,最终的职位是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 封渤海侯,谥号“忠”。
虽然如此, 但是高适的本事其实比较一般,也就是赶上了安史之乱的时候,运气比较好。
不过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做官,大部分时候还是要看看他上任之后的表现。
还是拿高适举例,他也并不是没有本事,只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已。】
高适:……
我真是谢谢你了,这话还不如不说。
本来他日后能够封侯拜将,现在可能会大打折扣了。
上面的皇帝并不是个傻的,就算是后期糊涂了,也不会在天幕上说了一个人资质平平的时候,还非要力排众议用他。
李隆基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向高力士道:“记下来了吗?”
高力士手中拿着纸笔,连连点头:“陛下,方才天幕上所说的人名和特点,臣都记下来了。”
李隆基十分满意。
【正是由于李隆基看人目光的短浅性,在武则天给他提供的人才储备库告罄之后,李隆基就有些不知道找什么人了。
而且这个时候,大唐已经步入了极盛时期,这让李隆基大大的开始放松了警惕,让他从开元初期的英明神武,到开元后期的奢靡享乐。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了改革时的节俭之风。
尤其是在这个时期,李隆基做出了一件后世几乎没什么人提及的事情。
那便是一日杀三子。】
【简单的说,就是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李隆基:!!!
武惠妃是吗?
他眼神幽深,心中已经决定了什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报应,在李隆基一日杀三子之事后,同年十二月,武惠妃便病死了。
武惠妃病死之后,李隆基觉得后宫里并没有能让他喜爱的人了,
这个时候他的视线便看向了宫外。
其实身为皇帝,他无论是看上什么样的女人,都能弄到宫里来。
这个时候对于女子其实也不是那么要求高,寡妇可以再嫁,甚至因为寡妇之前生育过孩子,还是更受欢迎的那种。
哪怕是风尘女子,也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李隆基这么多选择不选,他看上了谁呢?
自己的儿媳妇,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
杨玉环本身貌美如花,天姿国色,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寿王李琩也是年少英俊,两人本来是一对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恩爱非常。
不过因为李隆基这个皇帝一纸令下,杨玉环不得不离开李琩,以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说是如此,其实也就是给了杨玉环一个入宫的理由罢了。】
李昞:【……】
他的脸几乎黑成了碳。
刘煓嬉皮笑脸:【老李啊,你这子孙还是……怪有想法的啊。】
嬴稷也看向了武士彟。
这李隆基也是武则天的后人,是她的孙子,那也就是武士彟的子孙了。
这位的脸色当然也是很好看的。
【确实,不是说后世受那儒家的影响,对礼教什么的越来越要求严格了吗?
寡人看对这皇帝的要求倒是没有很严格嘛。】
李隆基:“……”
这个时候的他还是英明神武的那种,所以对天幕上的说法也是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不过……
那杨玉环果真是好看到了即便是成为了他儿媳妇,他都要抢过来的人吗?
也不知道现在杨玉环多大了,如果年龄到了,倒是可以直接入宫,不必再折腾这么一遭了。
他也就不必因此被后人指指点点了。
啊,不愧是他!
李隆基脸色不变,倒是没什么感觉。
身为一个帝王,养几个女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即便是被后人说了,那也是风流韵事罢了,问题不大。
李隆基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我前面说过,李隆基号称“梨园之祖”,十分喜欢音乐歌舞。
杨玉环也是大音乐家,擅长歌舞,和李隆基就更是相配了。
所以在这之后,李隆基就沉溺于后宫,开始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对后宫的赏赐钱不计其数。
户部郎中王鉷为了投其所好,“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贮于内库,以供宫中宴赐”。
这钱是怎么来的,正常人就算不问一下,心中也是有数的吧?
但是李隆基问也不问,反而是直接给王鉷升官,为御史丞、京畿采访使。
别说是明君风范了,就算是普通皇帝的风范都没有了,一整个都是昏君的表现。】
李隆基闻言脸色一黑。
他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身为一个皇帝,在天下安定之后有些享受怎么了?
怎么就能被称得上是昏君了?天幕上这女子真是胡言乱语。
【除了在后宫中李隆基安于享乐,在朝堂上也一样。
这个时候的他一改开元初年勤政爱民的作风,开始松手享乐起来。
国家政事不说是不闻不问吧,基本上也是不怎么管了。
这个时候他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如同走马灯一样的换宰相,张九龄被罢相之后,李隆基选择了李林甫当丞相,这一当就是十九年。
这位就跟武则天没什么关系了,他是李唐宗室出身。
和前面的宰相不同,李林甫不是什么好人。】
【李隆基前期任用的宰相哪怕是本事稀松的,也没什么恶名。
李林甫就不一样了,这位可是后世出了名的奸臣。
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他忌妒有学问之人,对于有学问的人他表面与其友好,暗中却阴谋陷害。
后面有个成语叫“口蜜腹剑”,便是从李林甫这里来的。
哪怕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和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的时候,也曾经点评过李林甫,
说他是“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当然了,裴士淹问他,你既然知道这人不是个东西,为什么还要让他当十九年宰相的时候,李隆基无言以对。】
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
他眼泪就掉下来了。
他早就知道了,只是当年耽于享乐,而且李林甫虽然嫉贤妒能,可是基本的能力还是有的。
他总觉得,这大唐江山如此繁盛,即便是折腾几年也是无所谓的。
可谁知,居然会变成了这样……
【李林甫在位期间,除了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
还建议重用胡将,纵然使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当然,这个锅如果全让李林甫背了,就有点太冤枉他了。
放任安禄山做大的,到底还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
安禄山?
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李隆基现在已经顾不上听陈曦对他的嘲讽了。
而是开始警惕这个名字。
是外族人?
【除了任用奸相之外,李隆基还将进宫的曾经的儿媳妇杨玉环封为了贵妃。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被后世很多人称颂,成为经典的爱情故事。
因为在杨玉环进宫之后,李隆基对她可谓是千娇百宠。
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
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
除此之外,就是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了。
杨玉环受宠之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
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
【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用一句诗句来形容,那就是“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134章 第一百三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听起来好像是重女轻男,不过是看着杨玉环一个人直接让杨家鸡犬升天了而已。
其实封赏杨家的女儿倒是没什么,毕竟皇帝封赏宠妃的家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隆基前面的几个祖先不都这样做的吗?看起来除了后宫多了几条人命之外, 其实也没什么别的大问题发生。
但是李隆基最大的问题就是,让杨国忠当了李林甫之后的宰相。】
【李林甫虽然是个奸相, 嫉贤妒能,能人在他手下出不了头,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 李林甫手里是有几分本事的。
在李林甫为相的十九年间,社会虽然隐藏了很多矛盾,基本上还是能够维持稳定的。
至于杨国忠, 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 妒贤忌能, 骄纵跋扈, 不可一世。
整个社会的矛盾在杨国忠为相期间尖锐到了一个极点。】
杨国忠……
李隆基再次开始思考。
日后要不直接把杨氏的家人们全都流放了算了,杀了未免影响美人的心情, 流放就好了。
【虽然寡人也重用外戚,但是穰侯是当真有本事的,寡人最初继位的时候,若不是母后和穰侯,
恐怕这大秦也撑不到寡人真正掌权的时候。】
嬴稷微微摇头, 对这个皇帝的行为不是很理解。
哪怕是宠爱一个妃子,也不该是如此地步啊!
听刚刚陈曦所言, 此人并不是什么糊涂皇帝,怎么会做出来这种决定的?
简直难以理解。
【在朝野上, 杨国忠的权势无人可比;
在后宫中,杨玉环的宠爱日渐滋长;
这个时候受宠的胡将安禄山都要认杨玉环做母亲,甚至配合着杨玉环的步调,玩了一出“洗儿”。
不过兄妹二人的辉煌并没有真正的底蕴,只是依靠着帝王一时的偏爱,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呵,没什么本事,还妄想左右朝局,那可不是会被忠臣良将们为了江山社稷杀了?】
李昞冷笑一声:【果然是红颜祸水!】
嬴稷道:【你这话就不对了,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糊涂,就算是这杨氏再国色天香,也不过是一个王爷的妃子。
还有那个什么洗儿,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的意思,一个妃子敢去洗一个成年男子?
寡人看未必吧。
江山是男人一步一步断送的,倒也不必在这女人身上找理由。】
陈曦点头:【昭襄王说得对。
杨玉环、杨国忠二人虽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李隆基的放纵和支持,也不会将势力膨胀到那个地步。
而且在这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时候,李隆基还继续向外扩张领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由于唐朝的府兵制被破坏,从李隆基开始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武将们为了能够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镇守边境的将领经常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但是李隆基光注重了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注意到土地兼并的场景。
其实在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出现了逃户的现象,李隆基时期的百姓就更是多迁徙流亡。
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均田制被大大破坏了。
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烂的生活,和百姓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李隆基并没有想过如此解决。】
【于是在各种矛盾尖锐之后,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
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是的,听听安禄山身上的这些官职,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并非李唐皇室,也并非是早年辅佐李隆基得位的人,甚至不是汉人,
仅仅是因为他会讨好李隆基,会讨好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得到了李隆基的如此信任,也是很让人迷惑了。】
【而且我们从现在返回去看,其实当时李隆基身边的人,几乎都在提醒他,安禄山不可信。
这个身边的人从历史上著名的大忠臣宦官高力士,到大奸臣杨国忠,都曾经跟李隆基说过,安禄山可能会谋反。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来的信任,那是完全不信。
安禄山起兵之后,河北本来就是大唐王朝一直没能完全收复人心的地方,又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
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听到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时,仍然认为这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
陈曦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无语:【真的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是不是被人夺舍了,哪怕是你拿出来你一日杀三子时候的多疑和狠辣呢?】
李隆基:“……”
他脸色苍白,在皇位上坐着都摇晃了两下。
安禄山……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一个胡将?
这个问题,所有在李隆基之前的大唐皇帝都在思考。
李世民整个人都被气笑了。
“朕的好后人啊,就算是朕都不敢给番邦夷狄那么大的兵权,他倒是好,三镇节度使都给出去了。
他还知不知道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安的?”
“陛下息怒!”
“朕如何息怒?这种叛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的!”
李世民被气的眼睛都红了,“河北,又是从河北出现的叛乱……”
河北的叛乱也不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才有的,窦建德啊……
现在想想,他甚至觉得当年父皇杀窦建德杀的太早了!
李治也是被气笑了。
“朕的孙子前期倒是还有些明君之像,现在怕是一只猪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比他强吧。
他不是十分信任杨国忠吗?怎么这次这个小舅子给他说有人要造反,他不信了?”
这话谁敢接啊?这涉及的不是皇帝,就是之后的皇帝,皇帝可以骂,他们有几个脑袋啊敢跟着骂?
“蠢货!”李治盖棺定论道。
众大臣虽然不敢骂,但是还是敢跟着点点头。
能放任安禄山如此坐大,一句“蠢货”简直是说轻了。
武则天似笑非笑:“有点本事全在如何驱逐自己的姑姑上了,朕留下的人才用完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没出息的东西。”
众臣:“……”
众臣能说什么呢?
他们倒是想辩解什么,但是从女皇陛下这里选出来的最后一任丞相张九龄罢相之后,这大唐就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却堵得他们什么都说不出来。
太平公主则是冷笑一声,虽然没有说什么,心中却很是鄙夷。
将她斗倒了无所谓,这个侄儿倒是将江山治理好啊!
折腾成这个样子,日后到了黄泉相见,可是要被她笑死了。
【李隆基这个时候脑子进水的操作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呢。
以大唐帝国的根基,和朝内还是有很多忠于唐王朝的大将来说,即便是安禄山造反,
只要指挥得当,用人合适,拿出他早期用人不疑的风格来,安禄山的叛乱也基本翻不起什么风波。
但是李隆基不,他非要玩极限操作。
在安禄山反叛当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迫不得已相信了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陈曦再次忍不住,【之前你都不相信他说安禄山谋反了,这个时候你又相信他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力挽狂澜吗?】
李隆基:“……”
别问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年纪大了会那么昏庸!
【除了杨国忠外,李隆基这个时候任命的其他官员还都是很厉害的。
比如在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的时候,李隆基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名将,打仗自然有着自己的节奏。
他们二人位大唐开疆拓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这个时候因为李隆基根本没有预料到安禄山的谋反,准备不足,又因为两人募集的士兵几乎没什么经验,将洛阳丢了。
但是两人退守潼关后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深谙如何作战的李世民松了口气。
稳了,这下长安稳了。
【看起来好像有点缩头乌龟,但是实际上潼关乃是天险,
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
如果是盛年的李隆基,眼睛不瞎的时候,哪怕不会嘉奖,也会默许了两人的守城方式。
可是高仙芝、封常清遇到的是老年昏聩的李隆基。】
众人心中都有种不好的预感。
【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向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李隆基,
说二人贪生怕死,和安禄山叛军勾结。
而被两人寄予厚望的皇帝李隆基,竟然查也不查就信了谗言,阵前斩首大将!】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噗——”
本就身体不好的李世民在听到李隆基这个操作之后, 直接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半生戎马,打过无数敌寇,一个人几乎活成了一本军事教科书的李世民完全没有想到, 自己的子孙居然会有如此操作。
临阵换将都是大忌了,更何况是斩将!
更何况, 这两个大将只有功劳,没有错处,仅凭谗言就在这种时候断定大将的生死……
这小子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李世民气得要死!
【但是皇帝虽然辜负臣子, 臣子却不曾辜负皇帝。
封常清哪怕是在临死之前,都没有怪过李隆基,甚至还写了一封《封常清谢死表闻》交给边令诚, 让他交给皇帝,
全篇表达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 催人泪下。
而两位大将身死的时候, 士卒也都呼喊冤枉。】
李昞:【……糊涂啊!】
作为一个武将, 他几乎难以理解这种操作,甚至都不明白李隆基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是他知道, 如果不说一点什么的话,恐怕大唐皇帝的名声在武将心中就要臭了。
【这小子,若是让老夫见了,定要好好打他一顿出气。】
陈曦摆摆手:【现在说还为时过早。因为接下来李隆基的操作更让人迷惑。】
众人:???
这已经是让人生理不适了, 难道还有更加可恶的操作?
【高仙芝、封常清死后, 潼关还是要人驻守的。
这个时候朝中无人,李隆基只得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的病也不是平常的病, 而是中风,身体都不能行动了。
不过老将毕竟是老将, 哪怕哥舒翰身体不能动,可是脑子还好使。
他到达潼关之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即便是安禄山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被哥舒翰击退。
此时还有两员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次胜仗,情势一片明朗。
这两人也都认为,此时潼关只宜固守,不可轻出,
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好计谋。】李昞微微点头,【虽然方才陈姑娘说,这个时候的大唐重文轻武了,可是还是有聪明能用的大将的。】
从陈曦刚刚开始讲安史之乱,到现在已经出场了五个大将。
哪怕是已经斩了两个,剩下的看起来也够用了。
【是啊,】陈曦也点点头,语气萧索的说,【可惜的是,上面的皇帝糊涂啊!
将领就算是再努力又能怎么样呢,不还是得去送死吗?】
李昞:【???】
他愣了一下,【不是,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杨国忠又出场了,他觉得哥舒翰固守潼关不出,是在谋算自己。
嗯,这种大奸大恶的人对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知道一旦有机会,那些忠诚良将一定会清算自己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杨国忠纯属小人之心了,人家是策略,国难当头,如果他不蹦跶,还没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
但是杨国忠做贼心虚,极力劝说李隆基催哥舒翰出潼关去收复陕州、洛阳。
这里面抱着什么心思,大家懂得都懂。】
陈曦摇摇头,【其实奸佞小人哪朝哪代都有,这个时候李隆基还是不听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的话,反而对杨国忠是言听计从。
于是他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一个使者接着一个。】
李昞:【……】
他沉痛的闭上了眼睛。
【大唐,要遭殃了啊……】
【是这样的。
哥舒翰虽然知道出关必败,但是碍于皇权威严,还是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至此,潼关失守。
本来已经明朗的形势再一次陷入混沌之中。】
陈曦摇摇头,【李隆基这个时候,感觉有点像刘阿斗了。
刘阿斗守着诸葛亮留下的出师表,表上有的重用,没有的就不闻不问,诸葛亮留下的人没了就不知道用谁了。
李隆基也是,守着奶奶武则天留下来的人才,一旦没了,也不知道用谁了。】
听到将自己和著名扶不起的阿斗相提并论,李隆基脸色立刻就黑了。
那可是无能皇帝的代表,他再怎么说,也沦落不到这个程度吧?
都是杨家人害他!!!
【而且,潼关乃是长安的守卫,潼关失守代表了什么,就算是我们不知道,李隆基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在得知潼关失守没多久,李隆基便说要御驾亲征,然后便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
当年李世民在突厥大军压境的时候,力排众议都没有放弃的长安,终于在这个时候被它的帝王抛弃了。
并且,也是从李隆基开始,长安作为一座首都,走向了频繁被抛弃的路程。】
李世民:“……”
李世民只觉得自己头脑昏昏,感觉人都快没了。
“稚……稚奴……”他声音微弱的喊。
旁边的大臣们都快吓死了,连忙将晋王李治叫了过来。
李世民这个时候也不讲究什么了,不知道哪来的力气,脱下来鞋子就丢了过去。
看着被打蒙了的李治,李世民终于出了口气。
不能亲自揍这个混账东西,揍揍他的祖宗也是好的。
虽然更上面的祖宗是自己,但是他总不能打自己吧?
至于是不是迁怒,那李世民现在可是想不到了。
【怎么说呢,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李隆基前期的那点明君风范好像又回来了。
在他们逃跑经过左藏库的时候,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李隆基却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
【还算这小子有点担当。】李昞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了,总不能一直骂吧?
【不过这时候也已经挽回不了民心了。
在他们逃亡到马嵬驿的时候,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陈曦感慨道,【要不怎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呢,杨国忠平时作威作福,将国家祸害到了这个程度,
天下人不说是苦杨久矣也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找到了机会,当然是要一击必中了!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
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
【李隆基觉得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但是士兵们还是要求李隆基将杨贵妃也处死。
或许他们觉得一个女人真的可以左右了帝王的意志,也或许是他们还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在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被称颂的爱情故事,就这么画下了结尾。
李隆基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才总算是解决了这场军队哗变,李隆基得以继续逃亡。
此后,李隆基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
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李亨和李隆基分散开之后,便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在这个时候,君王虽然没有担当,但是臣子有。
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和对大唐王朝的反叛,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
其中颜杲卿和张巡那真的是提起来都要让人痛骂李隆基和李亨的。】
【骂李隆基寡人还能理解,这个皇帝的举动确实让人不齿。】嬴稷疑惑,【为什么还要骂李亨?】
【昭襄王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陈曦摆摆手道,【颜杲卿和张巡二人,前者还好,后者是比较有争议的。
颜杲卿是常山太守,城池陷落后,颜杲卿及其部下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
安禄山见到颜杲卿之后非常愤怒的质问他:“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
颜杲卿直接反问回去:“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
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
【问得好!】李昞拍桌而起,【这个问题老夫也要问,虽然老夫那后人脑子糊涂了,可是对这个胡人是真好啊!
三镇节度使,这是何等信任!
但是他居然还背叛皇帝,背叛大唐,简直无法理解!】
陈曦点点头:【安禄山想必也是被问的羞愧了,所以他恼羞成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
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问:“复能骂否?”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同日,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杀害了。
然而颜、袁二人以一千多人马的微薄力量,从起兵到失败,总共不过十几日时间,
但正是他们的有效抵御,拖慢了安禄山叛军的进军速度,大唐获得了调动军队的喘息机会,为郭子仪等平叛奠定了基础。】
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颜杲卿的事迹说完, 众人都是一阵沉默。
为大唐有这样的忠臣良将而感到骄傲和羡慕的时候,也为大唐的皇帝居然能辜负如此忠臣而感到惋惜。
【那张巡呢?】
【张巡,河南节度副使。
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 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
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自宁陵率兵3000进入睢阳, 合兵6800人,在睢阳人民支援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睢阳之战。
尹子奇全力攻城, 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
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 连续战斗16昼夜,
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 守军士气倍增!
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 于是自己守城, 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 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
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听起来好像还挺提气, 但是睢阳地小人少, 哪怕战略位置很重要,也没多少守城的人和粮食,
如果没有支援,迟早还是会出事的。
张巡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 也曾经派人前往外界求援。
只可惜……
哎。
可是张巡不能投降,要知道,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
甚至在众人讨论是不是要放弃睢阳,向东转移的时候,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
于是他这个时候也只能死撑!
可是睢阳被叛军团团围住,你不是不投降吗?不是能打吗?我们倒要看看,这样被围着你们能坚持多久!】
【能坚持多久?】
这个问题不光是被陈曦提出来了,也是在其他人思考的范畴之中。
【足足坚持了十个月。】陈曦叹息着说。
【一个小城,竟然能坚持如此之久?】嬴稷震惊了。
他可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守成之主,在他统治期间,没少任命着白起东征西讨。
那六个国家,大部分都是被他给打残了的。
所以他更能理解守城的不易。
那睢阳虽然是战略要地,可是如此之小,还被围城了,若是没有支援,居然能坚持十个月?
有些夸张了吧?
别的不说,光是粮草便是让人震惊的数字了。
【是的。】陈曦神色沉痛,【这里便是张巡让人纠结的地方了。
他为了守城,在断粮之后便让士兵吃树皮、纸张,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
【可是这恐怕也坚持不了十月……】
既然城中断粮,那便是鸟雀老鼠也不会来了,又怎么能继续坚持呢?
【难道……】嬴稷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饶是他也不免对这样的情况感到难以置信了。
【是的,他们开始吃人。
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
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
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但在此期间,大唐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
前一个月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可以说,若没有睢阳城中百姓的牺牲,和张巡、许远不顾一切的坚持,就没有大唐反击的胜利!
而张巡被叛军擒获之后,因为每次督战的时候,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
叛军首领尹子琦撬开他的嘴的时候,他只剩下三四颗牙齿了。】
众人想说一句残忍,可是又觉得……
没有这个资格。
睢阳能成为那样的炼狱,却是保证了其他地方不成为那样的炼狱。
张巡对不起睢阳百姓,可他对得起大唐万万人啊!
【而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自行登基的李亨了。
虽然他自行登基也是为了在李隆基仓皇逃亡的时候组织起来有生力量对安史叛军进行反击,但是不得不说,他的登基并没有得到李隆基的承认。
李隆基作为四十年太平天子,哪怕是后期任用奸臣霍乱超纲,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可不得不承认,他在大臣们心中的地位还是稳得。
所以在这个时候,新皇和太上皇的争锋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却一直风起云涌。】
【而张巡呢?
与其说他是一个忠于哪个皇帝的大臣,不如说他是一个忠于大唐的臣子。
从张巡拒绝叛军招降时的书信就可以看出,张巡对皇帝和太上皇都是一副恭敬和谦卑的态度,但也都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架势,谁也不得罪。
可是在这个时候,没有站队便是最大的问题了。】
嬴稷恍然:【寡人就说,若是这睢阳如此难坚守,为何无人支援?
这张巡是个坚持的人,既然知道自己守城无望,为何不会去找人求援?
现在看来,似乎是别有内情啊……】
陈曦微微点头:【张巡从最早守卫的雍丘撤退到睢阳附近时,他向虢王李巨求救,虢王李巨嗤之以鼻。
而在困守睢阳的时候,张巡也曾经派遣手下南霁云前往周边求助。
此时睢阳周边有能力救援的主要是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三人,其中贺兰进明、许叔冀二人一个是李隆基的人,一个是李亨的人。
如果张巡明确站队李亨,那么以他河南节度副使的级别,李亨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人怎么也得救他于危难之中。
如果他表示只和太上皇李隆基走,那么站在太上李隆基皇这边的许叔冀等人同样会冒着危险来给他助威。
但他偏偏两者都不是,才造就了如此困境之时,有能力救援的唐军都袖手旁观。】
陈曦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沉默。
除了刘煓和朱世珍还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个在宦海浮沉甚至自己就是王上的人谁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若不是这李隆基!】其他人都不太好意思说什么,最后还是李昞率先愤怒着骂了起来。
如果不是这个蠢货,将大唐带到这种困境之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都是这个蠢货!!!
那张巡所作所为,固然让人可敬可怕,可如何又不是无奈之举了?
最该骂的,难道不是让睢阳百姓走到这种地步的李隆基吗?
李隆基听到天幕上睢阳之战的内容,身子晃了晃,心道一声完了。
他无论如何,都要给睢阳的百姓一个交代啊!
“高力士……传朕旨意,朕要下罪己诏。”
虽然这是日后的事情了,但是李隆基清楚,如果自己现在什么都不做,那这个皇帝他也做到头了。
毕竟这安史之乱,便是发生在他统治期间啊……
而且李亨……
现在还不是太子的李亨已经上了李隆基的黑名单了。
若是他成为帝王之后,做的还好也就罢了,但是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个蠢货。
能让手下人如此做事,不顾国家安危,看来也不是什么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他,不行。
不过李隆基有信心,有了天幕如此示警,起码在开元结束之前,他是有机会把这些被天幕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都解决掉的。
安史之乱,这次不会再重演了!
【张巡、许远的举动,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的大臣们也是经过一段争论的。
虽然在大唐王朝危如累卵之际,黄河沿岸的各级官员,面对安史叛军,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投降,
像张巡千里赴援、忠于职守、最后殉职的忠义之士,实在是太少了。
可是睢阳百姓的遭遇也实在是太惨了。
后来还是张巡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表文呈给李亨。
至是,众议始息,以张巡功大于过。】
陈曦叹气摇头:【实际上造成睢阳百姓灾难、张巡如此的罪魁祸首,还是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李隆基。
其他提到的将领在这里看起来像是反面人物,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对抗安史叛军的时候,也是正面人物的,出了大力。
睢阳之战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害怕自己的弟弟取代自己的位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安禄山杀掉。
弑父之后,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
——史思明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另一个指挥官,所以这场动乱才被冠称为“安史之乱。”】
【史思明归守范阳之后,并没有那么听安庆绪的话。
在安庆绪自立称帝后,和唐王朝的战斗逐渐落于下风,甚至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
不过这个时候李亨又没有搞清楚重点,不说去追击安军残部,光顾着迎太上皇还都。
趁着安庆绪在这个时候重振旗鼓的空挡,十月,史思明以所领十三郡及兵8万降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陈曦有点无语:【我不是很明白唐肃宗李亨到底是怎么想的,且不说现在大唐那边的形势一片大好,
就说史思明跟在安禄山之后做的那点事,他想要投降,就可以直接封王当节度使?
那其他想要权利的将领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玩一遭,名利双收啊!
更何况,他甚至都没有想要考虑一下,史思明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投降呢?
当然,事实证明史思明也真不过就是玩玩李亨罢了。】
第137章 第一百三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玩玩李亨……
这个话陈曦说的轻描淡写, 但是在听的人耳中却如同炸雷。
无论这李家皇帝做了什么,可是皇帝到底是皇帝。
若是被叛军随意折辱,那真的是太丢人了。
尤其是这叛军还是蛮夷, 那丢的就是整个中原王朝的人。
但是如果史思明降而复叛,那确实是和戏耍李亨无疑了。
【事实上, 在半年后,史思明就复叛了。】
众人:……
虽然知道史思明迟早是会反叛的,但是这么快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史思明复叛之后, 就将洛阳重新占领了。
之后他得到安庆绪在邺城的求援,便率领十三万大军自范阳南下救邺城。
而大唐这边呢?
在李亨“英明”的领导下,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 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 军心不稳, 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可以说,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这个责任李亨是要负上一点的。】
李亨:“……”
他也没有如此不堪吧?
看天幕上说的, 他的父皇在发生事情之后,只知道收拾细软跑路,若非是他在危难之时扛起了重任,这大唐的江山还不知道要成什么样子呢!
就算他后面做了几个糊涂决定, 可是如此说他, 是不是有点不大合适了?
【不过大唐到底气数未尽,除了大唐本身还有精兵良将之外, 对手的内部也不是那么的团结。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 而史思明最后也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可以说,敌人内部的不团结,比大唐内部的不团结还要夸张。
所以哪怕是在李亨还没卸磨就准备杀驴,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的时候,
就听信宦官鱼朝恩谗毁,将大将郭子仪召回长安解除兵权,
安史之乱还是逐渐平息了。】
听到这场战乱终于还是被平息了,几乎所有的唐朝皇帝们都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只怕这一场战争,唐朝的底蕴损耗不少啊……
【李隆基自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仓皇出逃,后来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自己的儿子李亨给架空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李隆基昔日如何风光,在那个时候也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老头,他甚至没有自己祖先李世民的那点武力值。
于是在李亨顾不上他的时候,自然有那自以为体贴入微的人来替李亨“孝顺”自己的父亲。
这个人便是宦官李辅国。】
【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大部分不是什么好人,高力士虽然没有在此列之中,李辅国可不是什么好人。
毕竟是能和赵高、童贯、魏忠贤等并列的奸恶宦官呢。
李辅国先是上奏李亨,表示“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然后趁着李亨生病的时候,矫诏强行把李隆基迁居西内。
中间还故意吓李隆基,可以说是完全不把这位五十年太平天子放在眼里,若非是高力士相护,还不知道李隆基要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过后面李亨也没有责罚李辅国,反而还安慰了他,顺便清算了李隆基的亲信。
甚至包括一直跟随在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都被流放了。
李隆基早先烈火烹油,哪里受过如此折辱?
不过一年多,便抑郁而终了。】
【死得好啊!】李昞第一时间抚掌称快,【但是这个宦官……】
【放心,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亨虽然在李隆基晚年不孝,但是李隆基也不是什么慈父,只能说是互相折磨吧。
不过李亨这个皇帝,即便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扛起了平叛的重任,
可或许是备受李隆基信任的安禄山反叛之事让他感到将领不可信任,李亨不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
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时间拖长,以至于这位一心平叛的皇帝并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刻。
在李隆基去世后没多久,缠绵病榻的李亨也去世了。】
【虽然李亨对自己的父亲晚年并没有多少尊重,但是他还是继承了李隆基的某些传统。
比如说任用宦官,唐朝后期的宦官势力抬头,就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李亨这里发扬光大的。
不过李隆基任用的宦官高力士那是有些本事的,而且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亨任用的宦官李辅国那就……】
【李辅国开始的时候对李亨也是忠心耿耿,李亨登基便是他力劝的。
所以李亨对李辅国也是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最后封为郕国公。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便开始逐渐膨胀了起来,开始了以奴欺主,
冷待晚年的李隆基,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皆出自李辅国的手笔。
就连唐肃宗李亨,多少次想要去看李隆基,也是被李辅国阻挠而未成行,
甚至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李亨,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
就……挺好笑的,那要皇帝干啥呢?】
【除此之外,李亨还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
后宫干政,不是不行。
我之前也说过了,有很多女子在政治上的能力,其实是不亚于男子,甚至是有所超过的。
比如说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
若是张皇后有这么点本事也就算了,偏偏她没有,
她勾结太监李辅国,干预政事,谋逐名臣李泌,迫害建宁王李倓。
乾元元年,李亨册立其为皇后,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太子了,所以张皇后想要废黜原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过并未成功,也没什么事。
后面还是想要杀了宦官李辅国,所以才被幽禁,顺便吓死了李亨。】
李亨:“……”
他看向自己身边这个已经吓得面无人色的宦官,心中一声叹息。
“李辅国啊,朕实在是没想到,你的胆子居然如此之大……朕怕是留不得你了。”
李辅国立马跪下求饶,只可惜,李亨这次是铁了心了。
“总归你除了耀武扬威之外,也没什么别的本事。
来人啊,赐死。”
李辅国还想说什么,便立刻被带下去了。
【李辅国轻慢李隆基,阻碍李亨,对下一代皇帝唐代宗李豫态度也不是很客气,
甚至直接跟李豫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也就是说,你里面坐着就行了,有什么事听我的就对了。】
【岂有此理!】
李昞第一个忍不了。
【这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如此轻慢皇帝?】
【从他对李隆基的态度其实就能看出来,此人的野心极大,李豫算是他拥立上位的,所以对李豫也很不客气。
李豫能够接手李亨的担子,继续平定安史之乱,当然不是什么好欺负的皇帝。
李辅国这样欺辱李豫,李豫当然不会容忍了。
所以李豫表面上对李辅国是愈加尊敬,甚至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
——其实这个时候李辅国就应该急流勇退了。
一个阉人,居然给皇帝当“尚父”的,那能有好下场吗?】
【无耻之徒,贪得无厌。】李昞就更生气了。
哪怕李豫这个时候是为了隐忍蛰伏,可是这也是背叛了他们李家的行为啊!
不过现在说自己的子孙好像不大合适,那就只能去骂那个宦官了。
李亨也越发觉得,李辅国是越来越该杀了。
帝王的信任不是他作威作福的借口,更不是他想要爬到皇权之上的理由!
该死!
【历史上有那么几个太监都喜欢给皇帝当爹,
汉灵帝时期的张让和赵忠,被汉灵帝称道“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之后赵忠便被何进和袁绍兄弟斩杀,张让投黄河自尽。
还有一个也是唐朝的,唐末的宦官田令孜,唐僖宗称之为“阿父”,
也是仰仗着帝王的信任为非作歹,霍乱超纲,结果最后被杀的。
再一个便是李辅国了,李豫隐忍之后,将其暗杀。】
陈曦说完顿了顿,【不过怎么说呢,李豫虽然杀了李辅国这个宦官,却也对其他的宦官还有优宠,
比如说程元振和鱼朝恩,后者权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
当然李豫最后也将这些宦官们都杀掉了,可是也不免给朝堂带来了损伤。
在李世民时期,其实是曾经吸取了东汉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的,曾立下制度“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卫,廷内扫除……”
这个时候,在宫内的宦官官品最多不过四品,不能做三品官,将宦官上升的渠道堵死,限制了宦官掌握更大的权利。
此外,宦官在宫内不能承担其他与政治有关的事务,只能负责一些守卫、打扫卫生的杂务。】
【不过好日子过多了的唐朝皇帝们,逐渐就忘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了,
尤其是在李隆基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忠心耿耿且有能力的宦官高力士。
于是李隆基直接把李世民的规矩忘到了脑后,不光让高力士担任了一品官职,还给与他参与政事的权利。
这个时候的高力士是绝对忠心于李隆基的,是依附于皇权的。
但是毕竟李隆基开了这个口子。】
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然后到了唐肃宗李亨的时期, 因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被奸相李林甫谋害,和李林甫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他甚至还说出了要将李林甫“发其冢, 焚骨扬灰”的话来,可想而知这个奸相对李亨的迫害有多么严重。
而且在安禄山打到长安的时候, 许多官员纷纷主动投降,“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人”。
这一切都让李亨对朝廷的大臣们大失所望,猜忌甚深。
和他一起从微时走来的李辅国就成了他最信任的人, “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而且唐朝的皇帝们觉得,宦官的权利来自于皇帝, 他们天然便是皇帝的附庸,
只要他们想,给出去的权利随时都可以收回来, 他们随时都可以控制这群家奴。
不过很可惜的是, 历史上一直证明了, 只要皇帝给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就很难。
无论是权臣还是宦官。
每个朝代基本上都知道这些问题, 都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都要回到这些问题上去。】
【每个皇帝都觉得自己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都觉得自己遇到的宦官和宰相是好的。
但实际上也没几个会玩的皇帝,基本上都玩脱了。
像李隆基还算是比较会玩的皇帝, 李亨就不是了。
李豫还算是可以, 他和自己的父亲李亨不一样,对将领任命上面很有魄力。
被李亨给卸了职的郭子仪在李豫在位的时候, 是非常受到重用的。
他先是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
郭子仪虽然没有辜负李豫的信任, 但是这也开创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先河。】
【藩镇割据?那是什么?】
【就是指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宋朝时期之所以重文轻武,有很大的原因便是皇帝不希望军事将领有过大的权利,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
只不过他们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陈曦感叹道,【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真的是十分考验一个帝王的能力了。】
这个话实在是戳中了许多帝王的心。
他们难道不想平衡这点吗?他们难道想要只信任阉人吗?
只是做到这点太难了罢了。
【不过在当时的唐朝来说,李豫还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了。
看起来比他爹强了不少,他继位的时候,唐朝还在内忧外患之中,
是他一手结束了安史之乱,带领唐朝逐渐走出了阴霾,再次走向了繁荣。
在周边其他国家比如吐蕃,看到唐朝被安史之乱影响的时候,也是他任命将领大破来敌。
虽然也是在其统治期间,长安在吐蕃的攻击下陷落,李豫出逃陕州避难。
也不知道李世民知道此事之后,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大力扶植吐蕃了。
在李豫在位期间,整饬吏治、漕运、盐政等,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
只是可惜,这位英明的帝王并没有活太长时间,在位十七年后去世。】
李世民:“……”
他深吸了口气,道:“那吐蕃,是不是还没有前来乞求和亲?”
如果说之前还对吐蕃带着点无所谓,反正也不过是个蛮夷小国的想法,现在他们可完全不这么想了。
能够将大唐皇帝打的抛弃国都的还是个蛮夷小国,那他们未免也太自大了。
李靖、尉迟恭、程咬金和秦琼等将领尤其不服,他们纷纷上前一步道:“陛下,臣等愿出征,平了那吐蕃!”
李世民抬手:“众爱卿不要冲动。”
众人还想再说点什么,就听得李世民继续道:“朕亲自去。”
众人:“……”
陛下,不要冲动的该是您吧!
其他各个时空在李豫之前的皇帝也都开始考虑,要不要提前为后人解决了这后顾之忧了。
【在李豫去世之后,是其子李适继位。
开始的时候,李适也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做成一番大事。
他前期的表现也堪称贤明,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只是很可惜的,李适并没有将此举坚持下来,
过了没多久,他便任用卢杞为相。
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陷害官员,
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
这个时候的李适已经显露出自己无能的一面了,身为一个帝王,不能知人善任,便是无能。】
【刚刚我也说过了,李豫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藩镇坐大的局面,
所以在李适登基之后,他是想要遏制一下藩镇的。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这种好事,想要做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实力的。
李适这么一个人,不是天纵英才的李世民,也不是善于用人的武则天,更不是有着深切底蕴的李治,
他若是当真想要对付藩镇边将,要做的应该是徐徐图之,找准机会,一击必中。
可是李适呢?】
【李适他爹李豫想要扳倒宦官还知道徐徐图之呢,他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在李适继位两年之后,建中二年,李适便发动了削藩战争。
此时李适自己的根基都不稳,就急着削藩,可能只是傻人胆子大吧。
这个时候社会和政治条件都不成熟,不仅没有成功削藩,反而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
这场战争中,四人挺身而出,高举反叛大旗,两人更是跃跃欲试,欲图称帝。这便是有名的“两帝四王之乱”。
李适被迫出逃,辗转奉天、梁州等地。
这是第三次天子放弃长安出逃了。
果然,一件好像很离谱的事情只要开了个头,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呢。】
李世民:“……”
他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自己在登基之初,千辛万苦守住的长安,一寸都不愿意退让的长安,居然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连被国君抛弃。
若是这座古老的城池有灵,该是多么悲哀啊……
而且这才是第三次,天幕所言,可是国都六陷啊……
【好在这个时候大唐也还是气数未尽,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的努力下,平叛成功。
可是这之后李适的锐气便被消磨了,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有姑息。
宦官专权,藩镇坐大的苗头越发旺盛起来。
当然,也不是说除此之外李适就毫无作为了,他联合回纥、南诏、大食,打击吐蕃,为之后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唐德宗李适去世之后,皇帝的接力棒来到了太子李诵手上。
李诵看不惯宦官,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听起来好像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父亲留下的宦官俱文珍在李适统治末年势力极度膨胀。
所以李诵的这些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可不会坐以待毙。】
【不过是一群宦官,能怎么样呢?】嬴稷有点不屑。
【他们逼迫李诵退位了。】
【什么?】
李世民狠狠地拍了一下扶手:“朕已经下令不得让宦官掌握大权,这帮后人怎么,觉得一个二个都比朕聪明是吧?”
看他生气的模样,众臣担心急了。
这可是刚刚吐血了的人呀!
“陛下息怒,保重身体要紧啊!”
李世民幽幽的说:“再这么下去,朕不要说保重身体了,能不被气死都算是好的了。”
众臣:“……”
别说了,其实他们也气得要命。
这可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江山啊!都被后人这么折腾了,他们能不生气吗?
可是气归气,还是要保重身体啊。
看看这周边列国,现在好像是臣服于他们,可是后面那些动作,简直是欺负他们大唐无人啊!
趁着他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有松散,还是要多给后人扫除一点障碍啊……
不过根据陈曦讲述的规律来看,接下来恐怕是没有什么提气的内容了。
一个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之后,那几乎是无力回天的。
也就是东汉的刘秀帮着汉朝续命了一波,其他的朝代,都是这个规律。
要看得开。
想是这么想,众人还是长叹了口气。
*
【不光是逼迫退位,在这件事上,宦官俱文珍等人基本上一手操办了皇帝大臣们的所有事情。
三月,他们将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七月,俱文珍等以李诵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
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李诵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俱文珍此举不光是将皇权踩在宦官权利之下,也破坏了“永贞革新”的成果,破灭了唐王朝的复兴希望,
让唐王朝继安史之乱以后再一次坠入深渊。
而这样一个宦官,居然在死后被赠开府仪同三司……
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些皇帝了。
不过在唐朝后期,宦官势大,皇帝们向宦官低头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众实权李唐皇帝们:可以理解?理解个屁!!!
第139章 第一百三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宦官的胆子或许不止于此,
李诵去世的前一天,李纯对外宣布李诵病重,一天后顺宗就驾崩了, 这使人觉得李诵的死像演戏一样。
有人透过一些笔记和诗文的细节发现李诵之前就被李纯和宦官们暗算了。
也有人认为李诵是正常病死的,李诵和李纯关系融洽, 根本没有被李纯杀害的可能。
这个嘛……我个人觉得见仁见智哈。】
【在李诵之后继位的李纯少年时期便胸怀大志,
即位后,李纯利用唐德宗李适以来积蓄的财力, 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
平定了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 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
这些努力使得长期受藩镇控制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重新回归中央政府的管理, 唐朝再次实现统一。
经济方面, 赋税按省估折纳, 规定观察使须先征用所治州之税,不足时方可征所属其余州之税, 减轻了纳税者的负担。】
【李纯继位以来注意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鼓励大臣直言极谏,自己则虚心纳谏,“为君推诚, 为臣尽忠”是其调整君臣关系的准则。
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效之。
由于李纯的大力提倡,元和年间, 敢于直言直谏的大臣大为增加,形成了贞观、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的政治空气。
这段时间, 也被称之为“元和中兴”。】
李昞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
前面的唐朝有多么强大,现在这个样子,实在让人心痛。
【只不过和自己的老祖宗李隆基犯了一样的毛病……】
听到这里的时候,李昞整个人都不好了。
【难道又是……】
【对,前明后暗。
李纯重用宦官,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
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
虽然有人劝说过李纯,要他小心宦官权利过大,李纯表示:
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嗯……
然后晚年的李纯可能是生怕自己死的不够快吧,开始磕丹药。
在药物的影响下,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最后在元和十五年,李纯为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
李昞:【……我大唐就没有那种,一开始很好,最后也很好的皇帝吗?】
【有啊,李世民啊!】陈曦道,【虽然李二陛下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被夸得过头了,甚至是被美化了,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李二陛下真的是五边形战士,几乎没有短板。
最重要的是,这点说出来可能有点难听,李二陛下死的时间真的是太恰到好处了。
单独来看他可能是英年早逝,但是纵观整个唐朝来看的话,基本上活的时间长的唐朝皇帝都要作妖。
最典型的就是李隆基了,他要是英年早逝,那得是多英明的皇帝啊!】
李隆基:“……”
谢谢,有被内涵到。
李世民:“……”
被这么对比一下,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呢。
【李纯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恒继位。
这位也是个短命皇帝,在位四年就因为嗑丹药去世了,可谓是紧跟父亲的步伐。
单从这点上看,要说他不是李纯的亲儿子那都没人信的。
不过李恒虽然短命,折腾的能力却是一点都不少,即位后便放纵享乐,毫无节制,
且推行消兵之策,不光使被裁撤的兵士无以为生,啸聚山林,社会动荡;
还致使元和时期削藩成果付诸东流,府藏也因之耗竭,藩镇割据现象日益加剧。
说实在的,这位还不如不登基呢,他爹辛辛苦苦十几年,让他四年就给干回解放前了。】
【……】
众人虽然不知道解放前是什么,但是这个结合上下语境来理解还是蛮好懂的。
李纯好不容易削弱了藩镇的力量,李恒又给加回去了。
那可真是父亲的“好大儿”啊。
李纯:“……”
李恒是吧?你皇位没了。
【李恒去世之后,便是他的儿子李湛继位。
这位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李唐中后期皇帝的大方向,
那就是热爱玩乐,宠幸宦官。】
李世民气的要死:“一群蠢货,蠢货!!!”
“陛下息怒啊!”
【李湛继位之后,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
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
当然了,这样做纵然一时痛快了,报应来得也快。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日,也就是李湛在位两年,李湛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八岁。】
【看来这王国末期,是真的什么样的蠢货都能登上帝位啊。】嬴稷嗤笑一声。
这坚持的时间,还不如那个傻子秦二世胡亥呢。
当然,这个话不能说出来,秦二世也不安分啊。
万一那货听到了这个话,真的觉得自己是在夸他呢?
嬴稷想了想之前陈曦说的胡亥的愚蠢,还觉得自己这个后人真能做出来这种事。
毕竟连自灭满门的事情他都做过了。
李昞脸色十分难看,这个话说的……
可是他这些个子孙也确实是,有多愚蠢啊???
他简直难以相信了,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会害他们吗?他们是忘了世民是如何规定的?还是忘了前面的皇帝是如何被宦官毒害的?
怎么还能信任宦官呢???
脑子进水了吗?
不过现在这个皇帝被宦官杀死了,接下来的子孙,应该会有点脑子,不再继续给宦官权利了吧?
【李昂是李恒次子,因为他兄长李湛被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杀死后,这帮人还矫诏立唐宪宗李纯之子绛王李悟处理国事。
之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等带兵杀死绛王李悟和刘克明,拥立李昂继位。
听起来好像还挺热血的,不过很可惜的是,王守澄也是个宦官。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唐朝皇帝的废立、生死,已经完全被宦官所掌握了。
不知道当时立下宦官不能掌权的李世民在看到这里是什么想法,也不知道一手打破了自己祖宗立下的规定的李隆基在看到这里又是什么想法。】
李世民:“……”
谢谢,现在就是很想求个机会,能够站在这个大孙子面前,狠狠地给他一耳光!
看看这个东西都做了点什么贻害后世的事情啊!
李隆基也觉得自己挺冤枉的。
那高力士确实是能文能武忠心耿耿啊,天幕都认证了的。
若就是因为是宦官而不让他发挥,是不是也有点不公平?
至于后世那些废物们无法驾驭宦官,那也是废物们的问题,为什么说他?
不过李隆基还是准备下令,让之后的皇帝继续遵循太宗李世民的旨意,不准让宦官担任高级官员和不准参与国事。
希望还不会太迟。
【李昂性格恭俭儒雅,悲悯仁慈,被宦官推上皇位之后勤政爱民、厉行节俭,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
在位期间厉行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之事,注重考核官吏。
如果没有宦官的威胁的话,他恐怕也会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只可惜宦官还是一大威胁。
他对宦官专权是“心愤仇耻,志除凶慝”,所以在太和九年,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
然而这个计划被泄露了,宦官们大肆屠杀朝官,李昂本人也遭到软禁。
在这之后,李昂沉湎于酒色之中,并逐渐陷入抑郁,不久便因病去世了。】
李昞忍不住了:【这大唐是我李家的天下,还是宦官的天下?】
【这很难说啊。】嬴稷在一旁认真的回答,【如果说皇帝嘛,自然还是姓李的。
但是这说了算的,可是流水一样的宦官。
你们也该庆幸了,这宦官是没有后代的,不然还真要改朝换代了。】
所有李姓皇帝们:……
扎心了,这个话真的很没必要说。
【咳……】陈曦咳嗽了一声,将话题又拉回到她身上,【李昂去世之后,他的皇太弟李炎继位。
当然,这个皇太弟并不是李昂自己愿意立的。
李昂立太子也是一个很波折的过程,他本身是继承了自己的兄长的皇位的,而且他也不是一个跟赵光义一样不要脸的人,所以在一开始立太子的时候,他是打算把皇位还回给自己兄长那一系的。
他打算立敬宗李湛长子晋王李普为太子,但李普夭折,李昂追封其为悼怀太子。
然后又立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结果也是早亡。
最后立敬宗李湛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他病重后曾经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
结果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得讯,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嗯,是的,宦官又一次主导了唐朝皇帝的废立。】
李世民:“……”
从一开始的生气,到现在他已经麻木了。
宦官,宦官,宦官!!!
这个恶心的东西,在东汉的时候便染指了皇权,他大唐居然也无法幸免。
难道要让宦官绝迹才行吗?
第140章 第一百四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有大臣还是想要遵循李昂的意思, 但是仇士良和鱼弘志手握神策军,
有着军权加持,胳膊还是没能抗过大腿。
李昂驾崩后, 李炎在灵柩前即皇帝位。
李炎的庙号是“武宗”,能在唐朝中后期混到这个庙号, 就说明李炎在这方面是有一套的。
他登基之后,任用李德裕为相,两人齐心协力, 对宦官势力进行打击,拥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
又收复了昭义镇,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 其中“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
大大的提高了中央朝廷的权威,并且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 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 唐朝在形势上获得了统一。】
【除此之外, 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 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
单从这点上来说,他的庙号是实至名归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李炎也做的很对得起“武”字。
那就是灭佛运动。
灭佛运动在李炎继位之后没多久便开始了。
其中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 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 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
听起来是不是好像挺狠的?
但是实际上, 这是一场必然的运动。
历史上这样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一共进行过四次,李炎这是第三次。】
【佛教?】
对于嬴稷、赢子楚和刘煓来说,这都是一个过于新鲜的名词,他们完全没听过。
【是什么宗教?为什么要灭之?还要四次?后面怎么不灭了?】
嬴稷敏锐的察觉到了关键,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佛教是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原的,所以几位不了解其实很正常。
来到中原之后,流传广泛,产生了很多信徒。
不过中原本土的教派,和佛教就比较水火不容了。
毕竟佛教并非是出自中原的教派,里面很多东西其实是和中原本身的特质不同的。
所以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一定会产生冲突。
唐朝的时候国教乃是道教,本来就和佛教算是对着干的,你看武则天执政时期就开始崇信佛教,等她失势之后,李唐重新恢复了道教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导致寺院经济扩张、僧尼个人财富增长、僧尼人数激增、逃税等现象。
这往往造成国家政权、世俗地主与佛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举个例子,为什么李炎要灭佛?
一个是因为作为李家人,李炎是个彻头彻尾的道教徒,和佛教不说是势不两立吧,也绝对看佛教不顺眼。
而且在李炎的圣旨中表述,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
当时的“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天下的财富十之七八在佛教手里,你说这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宗教,还是一个只为了敛财的宗教?】
【好家伙,十之七八?】嬴稷震惊的咂舌,【可真会敛财啊,寡人负责财政的大臣,恐怕都没这么能敛。】
【是啊,所以不灭他灭谁?
而且佛教的教义本来就是和儒家相违背的,别看他们收纳世间钱财,还不从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而且拥有大量的仆役和田产,
什么特权做什么,但是他们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拜君亲”,且本身的义理也有缺陷,所以引得很多儒生对其进行弹劾劝谏。
就拿唐朝来说,唐宪宗李纯时期便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经以《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反对李纯前往凤翔迎佛骨。
不过李纯此时比较糊涂,还没有看到佛教的危害,所以不光没有纳谏,反而想要以极刑处死韩愈。
这也是为啥后面的大臣越来越不爱上谏了,李二陛下的这些后人们,可是没有一个能做到虚怀若谷的纳谏的。】
【而灭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嘛,从李炎拿到的这些好东西就知道了,
不过李炎也没有对佛教斩尽杀绝,只是以行政手段严加限制,仍给佛教留下了狭小的生存空间。
而且一些半割据的藩镇并没有认真推行,从而使佛教势力在这些地区得以保存,成为以后佛教势力再度滋长的基础。
所以严格来说,这并非是灭佛运动,而是毁佛运动。
四次灭佛运动之后,佛教也终于开始低下了它高贵的头颅,开始全面、主动与儒、道融合,
逐渐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开始向世俗王权低头,并接纳了道教中的相关思想。
之后儒释道便开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整体来说,李炎统治的这段时间是唐朝中后期相对比较平稳的一段时期,也被后人称之为会昌中兴。
也就是说,如果李炎不作死,即便他上位的过程不怎么光彩,也不影响他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毕竟唐朝皇帝的皇位,来的基本上都比较刺激。】
李世民:“……”
嗯,知道了,反正就是他起的头呗。
但问题是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好皇帝,这可是天幕自己盖棺定论的。
除了有些问题上他有点问题之外,那可是一个没有问题的皇帝啊!
后人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有点什么问题吗?几斤几两掂量清楚了吗就要效仿他。
不过这个李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又是被宦官牵着鼻子走了?
【这个作死呢,跟我前面提到的一点有关,那就是李炎作为李家子孙,更崇尚道教。
道教有什么嘛,诸位恐怕比我更清楚。
是的,李炎喜欢服食丹药。
作为道教特产,李炎对此是非常推崇的,长期服食,不敢懈怠。
如果说佛教损毁的是国家的利益,那么道教折腾的就是皇帝本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教才是真正贯彻了众生平等的。
李炎嗑药磕出病之后,道士声称这是成仙前的“换骨”,到之后直至磕死,都没有对此有过任何怀疑。】
李世民:“……”
就,怎么说呢,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还好不是被宦官给害死的,否则他这个做先祖的就要清理门户了!
【李炎去世后,也不是他的儿子继位的。
是他的皇叔李忱,庙号宣宗。
听这个庙号就知道,这位也是一个比较有为的皇帝了。
和汉宣帝刘询一样,李忱上位同样是想要控制皇帝的人推举的,只不过推举刘询的是权臣,想要控制李忱的是宦官马元贽。
还是同样巧合的,马元贽也走眼了,李忱并不是什么好控制的人,他登基后很快便展现出了雄心勃勃的执政意愿。
在唐中后期的有为皇帝们基本上都是要抑制宦官势力的,李忱当然也不例外,对宦官和宗室他都有抑制。】
【除此之外,李忱还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
对外击破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
对内明察沉断,恭谨节俭,使得局势安定不少。
他甚至还从谏如流,在中晚唐的君主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
这点完全是在学习他的祖先太宗李世民李二陛下了,李二陛下从谏如流的主要谏臣是魏徵,李忱纳谏的主要谏臣是魏征的五世孙魏谟。
魏谟是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
魏谟入仕后也不负皇帝们的期望和祖先的光彩,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李忱执政期间,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他统治的时期也被称之为“大中之治”。
看看,人家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式,学习好点的!】
李世民神色稍缓。
总算有个还能拿得出手的后人了,不然再说下去,他自己都没脸见人了。
【当然了,李忱也不是那么完美,如果真那么完美,也不会有后来的太子风波了。
大中八年的时候,和令狐绹密谋除去众宦官的计划居然也能被人获悉,使得宦官专权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根除,还加剧南衙北司之争;
统治后期,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虽然后面也平定了叛乱,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他对子女非常严苛,不立太子,对女儿尤其要求严格,不知道的以为他的女儿不是女儿,女婿才是亲儿子呢。
李世民在这方面可没有犯过这种篓子。】
【最重要的是,李忱也跟自己的前几位一样,沉迷嗑药。
大中十三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
可笑吧,想要长生的药,反而成为了李忱的催命符。
连李世民那样的皇帝都不敢奢望长生不老了,李忱居然还想,那也就不意外他会有这个结局了。】
李世民:“……”
收回刚刚夸赞这个后人的话,还是个愚蠢的家伙,居然还想要长生?
自古以来,哪些皇帝长生了呢?
蠢货!
【不过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已经是中晚唐时期的一个高峰了,
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
在他之前,唐朝皇帝们的操作多少还是上下有所起伏的,在他之后……】
李昞提起了心。